× 首頁 保險獎 精選頻道 購物車(0) 序號開通 影音課程 登入/註冊
台灣經濟沒你看得那麼壞 北市空屋也沒你想得那麼多⋯⋯ 地政三法立法院順利三讀,預計2012年7月後,不論是權利人、地政士、不動產經紀業者、代銷業者在完成不動產買賣案件所有權移轉登記30天內(對代銷預售屋業者來說,則是委託代銷契約屆滿或終止30日內),必須向主管機關申報登錄土地及建物成交案件實際資訊,其中有一條規定值得我們特別注意:「在相關配套措施完全建立並完成立法後,始得為課稅依據」。 許多民眾、學者、甚至房仲業認為,既然「實價登錄」的頭過了,要讓「實價課稅」的身體過也就不難了,紛紛預期不動產「低稅」時代將慢慢走入歷史,甚至危言聳聽,連今年將下跌15∼30% 的話都喊個沒完。 簡單分析一下,你就知道「實價登錄」其實對房價影響不大(你知道賣方多少錢買的,這跟他想用多少錢賣有什麼關聯?),我們拿實施「實價登錄」多年的香港經驗來看就明白,真有效的話,香港房價還會位居全球第一、要特首公開道歉嗎? 真正對房價會有衝擊的是「實價課稅」,但實價課徵交易稅與持有稅,因牽涉到極複雜的稅法大翻修,並沒有大家想像中那麼容易。 妙的是, 一旦真的實施「實價課稅」,對房價產生重大衝擊時,按照台灣自有屋率高達80%現況來看,將造成許多民眾財產上的損失,為了少數人買不起房,打擊多數有房子的人,這算哪們子居住正義?誰都贊成打擊投機炒作,但政府要落實居住正義時,政策上可不應該只照顧想購屋的民眾,而忽視更廣大的已購屋群眾吧? 對那些想購屋的民眾來說,雖然現在買房子看似被賣方賺了一筆,但若經濟穩定成長,房價維持溫和上漲,將來轉售時,同樣也能賣好價錢,這樣一來,沒人吃虧,政府也收到較多的稅,不是更好嗎?個人認為,唯有房價隨經濟升溫而持續溫和上漲,才能真正落實居住正義。 從實價登錄到課稅 路途還很漫長 內政部營建署公布的2011年第2季住宅資訊統計指出,全國住宅存量總計為793萬多宅,按照2011年房市交易量大約36萬筆來算,大約需要22年時光,全國住宅才會全都曾經交易過,也就是全都「實價登錄」過。 以最樂觀角度來算(每年80萬戶以上交易?),最快也要10年才能全面完成「實價登錄」,接下來才能推行「實價課稅」,你想,在「相關配套措施完全建立」前,稅務機關將依據什麼來執行「實價課稅」呢? 就算「實價登錄」逐步完成,但在真實的不動產買賣價格中,從來都不曾將土地與房屋的價格分別談,我們頂多將土地與房屋加總後的價格去登錄。然而,在現行稅法制度下,都是針對土地與房屋分開課稅 (對買方來說,契稅是依據房屋評定現值來課徵;對賣方來說,財產交易所得也是依據房屋評定現值來課徵,而土地增值稅則是依據公告土地現值來課徵。),因此即將實施的「實價登錄」所掌握的價格資訊,其實根本無法直接套用,需要勞動立委諸公,再大幅將現行法律修改、或廢止再立新法才行(例如實價課徵「不動產交易所得稅」、「不動產持有稅」,以取代現有交易稅與持有稅)。 實施實價登錄 需要更詳細規範 有些人腦袋不清楚,痛批國民黨立委在實價登錄條文中增列「不得為課稅依據」這檔事,是捍衛財團利益、是妨害實現居住正義,大錯特錯,其實這樣幹才正確,國民黨立委並不害怕或要阻擋「實價課稅」,他們只是比一般人懂法律,他們心裡清楚:在「在相關配套措施完全建立並完成立法」前就倉卒推行「實價課稅」,只會製造更多混亂與對立! 前面說過,全面完成「實價登錄」耗時至少10年之久,若某些成交的不動產沒有上次實際成交價格時,那就得再沿用現行稅制,再按照房屋評定現值與公告土地現值分別課稅,但對曾經有實價登錄過的不動產,則要按照稅金較多的實價課稅,這會造成兩套課稅制度,真這樣幹,政府會被罵死。 另外, 倉卒實施「實價課稅」,只會在巨大利益驅使下,逼著買賣雙方做「分拆價」協議(雖然賣方要負擔較多的稅負,但買方不同意協議內容,買賣也不可能成立),簽訂兩份合約,一份是買賣契約正本,一份是買賣契約的補充協議,但只去登錄買賣契約正本的成交金額,做沒有獲利的假象,以規避沉重賦稅。 舉例來說,買賣雙方協定的成交價假設為1000萬元,但在買賣契約正本寫成交價800萬元,而在買賣契約的補充協議另外寫上搬遷費200萬元,類似某些將補充議視為房仲佣金合約的做法。 由於法律必須採正面表列方式來規範,稅務機關必須仔細研究:究竟要民眾提供什麼樣的資訊才滿足「土地及建物成交案件實際資訊」?否則「實價登錄」所獲得的資訊並不盡然確實下,走向「實價課稅」之路肯定更遙遠,更不用說現在倉促就要推動「實價課稅」了。 因為未將「實價登錄」與「實價課稅」同步實施,少了實價課稅的沉重負擔,有心人可以故意登錄較高的成交價格,讓「實價登錄」成為炒房工具,要避免這情況發生,必須實價課徵持有稅,這又涉及到更複雜的稅法修改。 實價課徵持有稅 最能有效抑制房價 既然「實價登錄」主要是將房屋與土地價格合併後總價登錄,除非該筆交易標的只有土地,不然我就不太明白政府接下來要如何利用「實價登錄」分別掌握土地與房屋的實價,而將公告地價、公告土地現值、和房屋評定現值調高到趨近實價,同時又如何能盡早實現實價課徵持有稅? 對置產族或投資客來說,真正有影響的其實是實價課徵不動產持有稅,而不是實價課徵不動產交易所得稅!實價課徵不動產交易所得稅,是針對有賺的部分才繳稅,頂多少賺而已;然而,實價課徵不動產持有稅卻如同奢侈稅,不管賺賠都要加重你的稅賦負擔,而且還不像奢侈稅有規定持有期限。 但是,要先做到實價課徵不動產持有稅,還得先花多年時間完善「實價登錄」,同時還得改變現行分別針對土地與房屋課徵持有稅,還要避免民眾刻意低報實際交易價格的問題。 就算自用住宅享有較低稅率,但採行實價課徵不動產持有稅,確實會加重民眾負擔,引發更大民怨,政府必須先對自用自宅降低稅率。這樣一來,跟奢侈稅一樣,政策上針對自用住宅網開一面,卻等於提供給非自用住宅持有者的合法避稅管道(先贈與給名下無屋的成年子女後,再另以自用住宅名義出售或繼續持有),使得實價課徵不動產持有稅,對房價衝擊也可能不會太大,因為增加的負擔其實也有限。 稅制早已十分完善的英國,這幾年照樣出現過大漲行情,這說明了房價漲跌,其實與稅制關係沒那麼大。我認為,不論是奢侈稅、實價登錄或實價課稅,對未來台灣( 尤其是台北市) 房價都不可能出現巨大衝擊,就像我以前說的:真正影響房價的只有經濟因素! 最近盛傳無薪假風潮再起,但對照領先指標之一的外銷訂單指數( 如圖1) 來看,不管哪個行業,目前狀況都沒金融海嘯時期那麼糟,只是許多產業的個別企業競爭力衰退,訂單量沒有再成長,導致庫存偏高而需要調整,應該不是整個經濟體系出現重大危機。 台灣製造業前景 其實並無明顯惡化 按照聯強總裁杜書伍先生的「長鞭效應」觀點來看,在歐債危機衝擊下,當下游通路出現「一」的變化,中游系統廠的起伏感受會放大到3倍,上游零組件則會差到6倍!難怪LED 產業上游磊晶廠廣鎵率先休起無薪假,但中游LED 封裝廠億光的營業額卻未出現明顯衰退現象。 張忠謀在台積電近期法說會中表示:「庫存調整將在今(2011)年底完全結束,下半年來的景氣變化,讓人感覺到情況與2008年及2009年相似,需求在2009年第2季及第3季忽然拉升,當然現在的景氣,沒有像2008年冬天金融海嘯發生時那麼嚴峻,但只要需求回來,還是有機會在明(2012)年第2季有較大幅度的復甦。」 換言之, 當前的困境, 主要是各產業訂單年增率幾乎都在「零」上下掙扎,訂單增長量不如2009年底至2010年年初,製造業在2010年下半年時開始出現庫存上揚現象。主要是訂單未如預期上揚,但新增產能卻持續開出,導致庫存偏高需要進行調整。一旦庫存調整完畢,有機會在2012年第2季大幅復甦。 正因為當前經濟前景沒有明顯惡化,賣方不急於出售不動產,價格不容易明顯下跌(不要忘記,低利率時代持有成本相對低,賣方更有能力堅守價格)。貨幣供給量M1b從2008年金融海嘯至今激增約40% ,在貨幣價格被稀釋下,資產價格上漲,只是反映貨幣價值改變而已,在需求不墜下,房價當然很難下修,精華區甚至續創新高。 當前住宅供給量 仍然「供不應求」 很多人以為少子化會導致住宅供過於求,事實並非如此。 依據內政部營建署公布的2011年第2季住宅資訊統計來看,全國總家戶數為799萬5060戶,較上季增加0.44%,較前一年同季增加1.52%。全國住宅存量總計為793萬4508宅,較上季增加0.2%,較前一年同季增加0.89%。也就是說,供給量年增率仍追趕不上需求量的年增率!如果以每家戶擁有一間住宅來算,供給率只有99.24%,全國不足6萬552間住宅,是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 再依據行政院主計處公布的「家庭收支調查報告」來看,2010年全國平均住宅自有率為88.27%,較前一年增加0.38%,明顯跟不上住家戶數年增1.52% !根據內政部戶政司統計,從2001到2011年5月,台灣人口數從2240萬5568人,緩步上升為2317萬4528人,增加約77萬人;但同時期家戶數卻從680萬2281戶, 暴增到798萬3216戶,增加超過118萬戶! 這就是說,隨著台灣小家庭化或離婚率升高的發展趨勢,就算人口真出現負成長( 最快要到2023年才會出現人口負成長),在家戶數持續增加下,住宅需求就不會出現負成長,再從近期經常被引用的空屋率數據來看,更過分誇大了供過於求的情況。 未在市場流通空屋 不會形成賣壓 近期媒體普遍引用的空屋率數據,其實是扭曲了主計處原本的數據原意。 主計處所統計的數字其實是「空閑住宅」,並不是我們一般所認定可釋出之空餘屋。主計處人口及住宅普查的「空閑住宅」,是指無人經常居住且未供其他用途的住宅,包括待租、待售、已售或已租,尚無人居住住宅、有第2棟以上未經常居住住宅、因工作等原因居住他處而無人經常居住住宅等,因此「空閑住宅」的定義明顯與一般所認定可釋出的餘屋不同。 換言之,許多媒體引用的全台空屋率 (空屋數占住宅總數的比率)攀升至19.4%,相較10年前的普查,空屋率提高1.8%,看似十分驚人,其實這是誇大了許多只是低度使用( 例如海外台商,逢年過節才回台灣小住的家),但不可能拿出來賣的住宅。 相較之下,營建署統計的空屋比較精確。 營建署對空屋的定義是以台電用電度數為依據( 不像主計處是採用抽樣訪查),舉例來說,台北市家戶數中若是每月用電度數低於85度,便視為低度使用住宅。 統計至2010年6月底,全國住宅存量約786萬餘戶,約92萬餘戶認定為空屋,空屋率11.67%。其中台北市住宅存量約89.79萬戶,空屋約9.6萬戶,空屋率10.69%。新北市住宅存量約146.13萬戶,空屋約17萬餘戶,空屋率10.6%;台中市住宅存量約91.64萬戶,空屋約10萬餘戶,空屋率11.02%。只是,這裡面同樣會包含低度使用,但不可能拿出來出售的住宅。 只要這些空屋沒拿到市場上流通,就不會成為供給量,更不可能對房價造成下修壓力。以股票為例,假設股票總發行量為100萬張, 但每天委賣量只有1萬張,而其他放著沒拿出來賣高達99萬張,為什麼這樣就必定會讓價格崩跌呢?會不會造成賣壓,主要是看有多少成為委賣。 受到奢侈稅影響,許多物件是不得不成為空屋,卻沒辦法在市場上流通,導致實際上的供給量更低,反而有利於支撐房價。在台灣,真要說起來,政治因素恐怕比經濟因素更容易衝擊經濟,影響到房市、股市表現。 若馬總統順利連任 台灣經濟更穩健 過去幾年,台灣受惠於預期ECFA 利多(2013年多項出口至大陸的關稅降至零) 與兩岸大和解的和平紅利下,造就了金融海嘯後的經濟強勁反彈。只是這個經濟反彈的後續效應,尚未擴散至全體民眾,造成民眾「無感」怨聲四起,馬總統也選得非常吃力。 我相信,只要讓ECFA 和平紅利效力持續發酵,遲早都能惠及廣大民眾,提高大家收入,讓人人都買得起房子!若在歐債危機升溫的當頭上,台灣民眾草率地換人執政,光只是因為政局不穩帶來的高度不確定性,就有可能嚴重衝擊經濟穩定發展,讓原本已經制定好的政策,在新人新政原則下,不是被終止掉,就是加上更多限制⋯⋯ 或許,這樣才能夠出現許多學者預測中的房價下跌,但當經濟陷入深度衰退後,職場上競爭力較弱者(通常也是購屋能力較弱、嫌房價較貴的族群),只會更買不起房子。 若馬總統能順利連任,政治上的不確定性被排除,受到ECFA 利多吸引的投資計畫將再源源投入,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帶動台灣經濟再成長⋯⋯當你我都受惠於經濟再長成後,抱怨房價太貴、或買不起的人都會大大減少。 徐一鳴 現職:達一廣告創意總監 經歷:出身廣告公司撰文,當過大學講師與報社主編,許多「好玩」廣告如ING安泰人壽、PayEasy、信義房屋等皆出自其手,「業餘」投資股票、基金、房地產,「獲利尚可」 ◎ 更多精采內容請看Money錢2012年1月號第52期台灣經濟沒你看得那麼壞 北市空屋也沒你想得那麼多⋯⋯ 地政三法立法院順利三讀,預計2012年7月後,不論是權利人、地政士、不動產經紀業者、代銷業者在完成不動產買賣案件所有權移轉登記30天內(對代銷預售屋業者來說,則是委託代銷契約屆滿或終止30日內),必須向主管機關申報登錄土地及建物成交案件實際資訊,其中有一條規定值得我們特別注意:「在相關配套措施完全建立並完成立法後,始得為課稅依據」。 許多民眾、學者、甚至房仲業認為,既然「實價登錄」的頭過了,要讓「實價課稅」的身體過也就不難了,紛紛預期不動產「低稅」時代將慢慢走入歷史,甚至危言聳聽,連今年將下跌15∼30% 的話都喊個沒完。 簡單分析一下,你就知道「實價登錄」其實對房價影響不大(你知道賣方多少錢買的,這跟他想用多少錢賣有什麼關聯?),我們拿實施「實價登錄」多年的香港經驗來看就明白,真有效的話,香港房價還會位居全球第一、要特首公開道歉嗎? 真正對房價會有衝擊的是「實價課稅」,但實價課徵交易稅與持有稅,因牽涉到極複雜的稅法大翻修,並沒有大家想像中那麼容易。 妙的是, 一旦真的實施「實價課稅」,對房價產生重大衝擊時,按照台灣自有屋率高達80%現況來看,將造成許多民眾財產上的損失,為了少數人買不起房,打擊多數有房子的人,這算哪們子居住正義?誰都贊成打擊投機炒作,但政府要落實居住正義時,政策上可不應該只照顧想購屋的民眾,而忽視更廣大的已購屋群眾吧? 對那些想購屋的民眾來說,雖然現在買房子看似被賣方賺了一筆,但若經濟穩定成長,房價維持溫和上漲,將來轉售時,同樣也能賣好價錢,這樣一來,沒人吃虧,政府也收到較多的稅,不是更好嗎?個人認為,唯有房價隨經濟升溫而持續溫和上漲,才能真正落實居住正義。 從實價登錄到課稅 路途還很漫長 內政部營建署公布的2011年第2季住宅資訊統計指出,全國住宅存量總計為793萬多宅,按照2011年房市交易量大約36萬筆來算,大約需要22年時光,全國住宅才會全都曾經交易過,也就是全都「實價登錄」過。 以最樂觀角度來算(每年80萬戶以上交易?),最快也要10年才能全面完成「實價登錄」,接下來才能推行「實價課稅」,你想,在「相關配套措施完全建立」前,稅務機關將依據什麼來執行「實價課稅」呢? 就算「實價登錄」逐步完成,但在真實的不動產買賣價格中,從來都不曾將土地與房屋的價格分別談,我們頂多將土地與房屋加總後的價格去登錄。然而,在現行稅法制度下,都是針對土地與房屋分開課稅 (對買方來說,契稅是依據房屋評定現值來課徵;對賣方來說,財產交易所得也是依據房屋評定現值來課徵,而土地增值稅則是依據公告土地現值來課徵。),因此即將實施的「實價登錄」所掌握的價格資訊,其實根本無法直接套用,需要勞動立委諸公,再大幅將現行法律修改、或廢止再立新法才行(例如實價課徵「不動產交易所得稅」、「不動產持有稅」,以取代現有交易稅與持有稅)。 實施實價登錄 需要更詳細規範 有些人腦袋不清楚,痛批國民黨立委在實價登錄條文中增列「不得為課稅依據」這檔事,是捍衛財團利益、是妨害實現居住正義,大錯特錯,其實這樣幹才正確,國民黨立委並不害怕或要阻擋「實價課稅」,他們只是比一般人懂法律,他們心裡清楚:在「在相關配套措施完全建立並完成立法」前就倉卒推行「實價課稅」,只會製造更多混亂與對立! 前面說過,全面完成「實價登錄」耗時至少10年之久,若某些成交的不動產沒有上次實際成交價格時,那就得再沿用現行稅制,再按照房屋評定現值與公告土地現值分別課稅,但對曾經有實價登錄過的不動產,則要按照稅金較多的實價課稅,這會造成兩套課稅制度,真這樣幹,政府會被罵死。 另外, 倉卒實施「實價課稅」,只會在巨大利益驅使下,逼著買賣雙方做「分拆價」協議(雖然賣方要負擔較多的稅負,但買方不同意協議內容,買賣也不可能成立),簽訂兩份合約,一份是買賣契約正本,一份是買賣契約的補充協議,但只去登錄買賣契約正本的成交金額,做沒有獲利的假象,以規避沉重賦稅。 舉例來說,買賣雙方協定的成交價假設為1000萬元,但在買賣契約正本寫成交價800萬元,而在買賣契約的補充協議另外寫上搬遷費200萬元,類似某些將補充議視為房仲佣金合約的做法。 由於法律必須採正面表列方式來規範,稅務機關必須仔細研究:究竟要民眾提供什麼樣的資訊才滿足「土地及建物成交案件實際資訊」?否則「實價登錄」所獲得的資訊並不盡然確實下,走向「實價課稅」之路肯定更遙遠,更不用說現在倉促就要推動「實價課稅」了。 因為未將「實價登錄」與「實價課稅」同步實施,少了實價課稅的沉重負擔,有心人可以故意登錄較高的成交價格,讓「實價登錄」成為炒房工具,要避免這情況發生,必須實價課徵持有稅,這又涉及到更複雜的稅法修改。 實價課徵持有稅 最能有效抑制房價 既然「實價登錄」主要是將房屋與土地價格合併後總價登錄,除非該筆交易標的只有土地,不然我就不太明白政府接下來要如何利用「實價登錄」分別掌握土地與房屋的實價,而將公告地價、公告土地現值、和房屋評定現值調高到趨近實價,同時又如何能盡早實現實價課徵持有稅? 對置產族或投資客來說,真正有影響的其實是實價課徵不動產持有稅,而不是實價課徵不動產交易所得稅!實價課徵不動產交易所得稅,是針對有賺的部分才繳稅,頂多少賺而已;然而,實價課徵不動產持有稅卻如同奢侈稅,不管賺賠都要加重你的稅賦負擔,而且還不像奢侈稅有規定持有期限。 但是,要先做到實價課徵不動產持有稅,還得先花多年時間完善「實價登錄」,同時還得改變現行分別針對土地與房屋課徵持有稅,還要避免民眾刻意低報實際交易價格的問題。 就算自用住宅享有較低稅率,但採行實價課徵不動產持有稅,確實會加重民眾負擔,引發更大民怨,政府必須先對自用自宅降低稅率。這樣一來,跟奢侈稅一樣,政策上針對自用住宅網開一面,卻等於提供給非自用住宅持有者的合法避稅管道(先贈與給名下無屋的成年子女後,再另以自用住宅名義出售或繼續持有),使得實價課徵不動產持有稅,對房價衝擊也可能不會太大,因為增加的負擔其實也有限。 稅制早已十分完善的英國,這幾年照樣出現過大漲行情,這說明了房價漲跌,其實與稅制關係沒那麼大。我認為,不論是奢侈稅、實價登錄或實價課稅,對未來台灣( 尤其是台北市) 房價都不可能出現巨大衝擊,就像我以前說的:真正影響房價的只有經濟因素! 最近盛傳無薪假風潮再起,但對照領先指標之一的外銷訂單指數( 如圖1) 來看,不管哪個行業,目前狀況都沒金融海嘯時期那麼糟,只是許多產業的個別企業競爭力衰退,訂單量沒有再成長,導致庫存偏高而需要調整,應該不是整個經濟體系出現重大危機。 台灣製造業前景 其實並無明顯惡化 按照聯強總裁杜書伍先生的「長鞭效應」觀點來看,在歐債危機衝擊下,當下游通路出現「一」的變化,中游系統廠的起伏感受會放大到3倍,上游零組件則會差到6倍!難怪LED 產業上游磊晶廠廣鎵率先休起無薪假,但中游LED 封裝廠億光的營業額卻未出現明顯衰退現象。 張忠謀在台積電近期法說會中表示:「庫存調整將在今(2011)年底完全結束,下半年來的景氣變化,讓人感覺到情況與2008年及2009年相似,需求在2009年第2季及第3季忽然拉升,當然現在的景氣,沒有像2008年冬天金融海嘯發生時那麼嚴峻,但只要需求回來,還是有機會在明(2012)年第2季有較大幅度的復甦。」 換言之, 當前的困境, 主要是各產業訂單年增率幾乎都在「零」上下掙扎,訂單增長量不如2009年底至2010年年初,製造業在2010年下半年時開始出現庫存上揚現象。主要是訂單未如預期上揚,但新增產能卻持續開出,導致庫存偏高需要進行調整。一旦庫存調整完畢,有機會在2012年第2季大幅復甦。 正因為當前經濟前景沒有明顯惡化,賣方不急於出售不動產,價格不容易明顯下跌(不要忘記,低利率時代持有成本相對低,賣方更有能力堅守價格)。貨幣供給量M1b從2008年金融海嘯至今激增約40% ,在貨幣價格被稀釋下,資產價格上漲,只是反映貨幣價值改變而已,在需求不墜下,房價當然很難下修,精華區甚至續創新高。 當前住宅供給量 仍然「供不應求」 很多人以為少子化會導致住宅供過於求,事實並非如此。 依據內政部營建署公布的2011年第2季住宅資訊統計來看,全國總家戶數為799萬5060戶,較上季增加0.44%,較前一年同季增加1.52%。全國住宅存量總計為793萬4508宅,較上季增加0.2%,較前一年同季增加0.89%。也就是說,供給量年增率仍追趕不上需求量的年增率!如果以每家戶擁有一間住宅來算,供給率只有99.24%,全國不足6萬552間住宅,是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 再依據行政院主計處公布的「家庭收支調查報告」來看,2010年全國平均住宅自有率為88.27%,較前一年增加0.38%,明顯跟不上住家戶數年增1.52% !根據內政部戶政司統計,從2001到2011年5月,台灣人口數從2240萬5568人,緩步上升為2317萬4528人,增加約77萬人;但同時期家戶數卻從680萬2281戶, 暴增到798萬3216戶,增加超過118萬戶! 這就是說,隨著台灣小家庭化或離婚率升高的發展趨勢,就算人口真出現負成長( 最快要到2023年才會出現人口負成長),在家戶數持續增加下,住宅需求就不會出現負成長,再從近期經常被引用的空屋率數據來看,更過分誇大了供過於求的情況。 未在市場流通空屋 不會形成賣壓 近期媒體普遍引用的空屋率數據,其實是扭曲了主計處原本的數據原意。 主計處所統計的數字其實是「空閑住宅」,並不是我們一般所認定可釋出之空餘屋。主計處人口及住宅普查的「空閑住宅」,是指無人經常居住且未供其他用途的住宅,包括待租、待售、已售或已租,尚無人居住住宅、有第2棟以上未經常居住住宅、因工作等原因居住他處而無人經常居住住宅等,因此「空閑住宅」的定義明顯與一般所認定可釋出的餘屋不同。 換言之,許多媒體引用的全台空屋率 (空屋數占住宅總數的比率)攀升至19.4%,相較10年前的普查,空屋率提高1.8%,看似十分驚人,其實這是誇大了許多只是低度使用( 例如海外台商,逢年過節才回台灣小住的家),但不可能拿出來賣的住宅。 相較之下,營建署統計的空屋比較精確。 營建署對空屋的定義是以台電用電度數為依據( 不像主計處是採用抽樣訪查),舉例來說,台北市家戶數中若是每月用電度數低於85度,便視為低度使用住宅。 統計至2010年6月底,全國住宅存量約786萬餘戶,約92萬餘戶認定為空屋,空屋率11.67%。其中台北市住宅存量約89.79萬戶,空屋約9.6萬戶,空屋率10.69%。新北市住宅存量約146.13萬戶,空屋約17萬餘戶,空屋率10.6%;台中市住宅存量約91.64萬戶,空屋約10萬餘戶,空屋率11.02%。只是,這裡面同樣會包含低度使用,但不可能拿出來出售的住宅。 只要這些空屋沒拿到市場上流通,就不會成為供給量,更不可能對房價造成下修壓力。以股票為例,假設股票總發行量為100萬張, 但每天委賣量只有1萬張,而其他放著沒拿出來賣高達99萬張,為什麼這樣就必定會讓價格崩跌呢?會不會造成賣壓,主要是看有多少成為委賣。 受到奢侈稅影響,許多物件是不得不成為空屋,卻沒辦法在市場上流通,導致實際上的供給量更低,反而有利於支撐房價。在台灣,真要說起來,政治因素恐怕比經濟因素更容易衝擊經濟,影響到房市、股市表現。 若馬總統順利連任 台灣經濟更穩健 過去幾年,台灣受惠於預期ECFA 利多(2013年多項出口至大陸的關稅降至零) 與兩岸大和解的和平紅利下,造就了金融海嘯後的經濟強勁反彈。只是這個經濟反彈的後續效應,尚未擴散至全體民眾,造成民眾「無感」怨聲四起,馬總統也選得非常吃力。 我相信,只要讓ECFA 和平紅利效力持續發酵,遲早都能惠及廣大民眾,提高大家收入,讓人人都買得起房子!若在歐債危機升溫的當頭上,台灣民眾草率地換人執政,光只是因為政局不穩帶來的高度不確定性,就有可能嚴重衝擊經濟穩定發展,讓原本已經制定好的政策,在新人新政原則下,不是被終止掉,就是加上更多限制⋯⋯ 或許,這樣才能夠出現許多學者預測中的房價下跌,但當經濟陷入深度衰退後,職場上競爭力較弱者(通常也是購屋能力較弱、嫌房價較貴的族群),只會更買不起房子。 若馬總統能順利連任,政治上的不確定性被排除,受到ECFA 利多吸引的投資計畫將再源源投入,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帶動台灣經濟再成長⋯⋯當你我都受惠於經濟再長成後,抱怨房價太貴、或買不起的人都會大大減少。 徐一鳴 現職:達一廣告創意總監 經歷:出身廣告公司撰文,當過大學講師與報社主編,許多「好玩」廣告如ING安泰人壽、PayEasy、信義房屋等皆出自其手,「業餘」投資股票、基金、房地產,「獲利尚可」 ◎ 更多精采內容請看Money錢2012年1月號第52期

徐一鳴︰落實居住正義 有房沒房都要顧!

2012/01/02
房市觀測
台灣經濟沒你看得那麼壞 北市空屋也沒你想得那麼多⋯⋯

地政三法立法院順利三讀,預計2012年7月後,不論是權利人、地政士、不動產經紀業者、代銷業者在完成不動產買賣案件所有權移轉登記30天內(對代銷預售屋業者來說,則是委託代銷契約屆滿或終止30日內),必須向主管機關申報登錄土地及建物成交案件實際資訊,其中有一條規定值得我們特別注意:「在相關配套措施完全建立並完成立法後,始得為課稅依據」。

許多民眾、學者、甚至房仲業認為,既然「實價登錄」的頭過了,要讓「實價課稅」的身體過也就不難了,紛紛預期不動產「低稅」時代將慢慢走入歷史,甚至危言聳聽,連今年將下跌15∼30% 的話都喊個沒完。

簡單分析一下,你就知道「實價登錄」其實對房價影響不大(你知道賣方多少錢買的,這跟他想用多少錢賣有什麼關聯?),我們拿實施「實價登錄」多年的香港經驗來看就明白,真有效的話,香港房價還會位居全球第一、要特首公開道歉嗎?

真正對房價會有衝擊的是「實價課稅」,但實價課徵交易稅與持有稅,因牽涉到極複雜的稅法大翻修,並沒有大家想像中那麼容易。

妙的是, 一旦真的實施「實價課稅」,對房價產生重大衝擊時,按照台灣自有屋率高達80%現況來看,將造成許多民眾財產上的損失,為了少數人買不起房,打擊多數有房子的人,這算哪們子居住正義?誰都贊成打擊投機炒作,但政府要落實居住正義時,政策上可不應該只照顧想購屋的民眾,而忽視更廣大的已購屋群眾吧?

對那些想購屋的民眾來說,雖然現在買房子看似被賣方賺了一筆,但若經濟穩定成長,房價維持溫和上漲,將來轉售時,同樣也能賣好價錢,這樣一來,沒人吃虧,政府也收到較多的稅,不是更好嗎?個人認為,唯有房價隨經濟升溫而持續溫和上漲,才能真正落實居住正義。

從實價登錄到課稅
路途還很漫長


內政部營建署公布的2011年第2季住宅資訊統計指出,全國住宅存量總計為793萬多宅,按照2011年房市交易量大約36萬筆來算,大約需要22年時光,全國住宅才會全都曾經交易過,也就是全都「實價登錄」過。

以最樂觀角度來算(每年80萬戶以上交易?),最快也要10年才能全面完成「實價登錄」,接下來才能推行「實價課稅」,你想,在「相關配套措施完全建立」前,稅務機關將依據什麼來執行「實價課稅」呢?

就算「實價登錄」逐步完成,但在真實的不動產買賣價格中,從來都不曾將土地與房屋的價格分別談,我們頂多將土地與房屋加總後的價格去登錄。然而,在現行稅法制度下,都是針對土地與房屋分開課稅 (對買方來說,契稅是依據房屋評定現值來課徵;對賣方來說,財產交易所得也是依據房屋評定現值來課徵,而土地增值稅則是依據公告土地現值來課徵。),因此即將實施的「實價登錄」所掌握的價格資訊,其實根本無法直接套用,需要勞動立委諸公,再大幅將現行法律修改、或廢止再立新法才行(例如實價課徵「不動產交易所得稅」、「不動產持有稅」,以取代現有交易稅與持有稅)。

實施實價登錄
需要更詳細規範


有些人腦袋不清楚,痛批國民黨立委在實價登錄條文中增列「不得為課稅依據」這檔事,是捍衛財團利益、是妨害實現居住正義,大錯特錯,其實這樣幹才正確,國民黨立委並不害怕或要阻擋「實價課稅」,他們只是比一般人懂法律,他們心裡清楚:在「在相關配套措施完全建立並完成立法」前就倉卒推行「實價課稅」,只會製造更多混亂與對立!

前面說過,全面完成「實價登錄」耗時至少10年之久,若某些成交的不動產沒有上次實際成交價格時,那就得再沿用現行稅制,再按照房屋評定現值與公告土地現值分別課稅,但對曾經有實價登錄過的不動產,則要按照稅金較多的實價課稅,這會造成兩套課稅制度,真這樣幹,政府會被罵死。

另外, 倉卒實施「實價課稅」,只會在巨大利益驅使下,逼著買賣雙方做「分拆價」協議(雖然賣方要負擔較多的稅負,但買方不同意協議內容,買賣也不可能成立),簽訂兩份合約,一份是買賣契約正本,一份是買賣契約的補充協議,但只去登錄買賣契約正本的成交金額,做沒有獲利的假象,以規避沉重賦稅。

舉例來說,買賣雙方協定的成交價假設為1000萬元,但在買賣契約正本寫成交價800萬元,而在買賣契約的補充協議另外寫上搬遷費200萬元,類似某些將補充議視為房仲佣金合約的做法。

由於法律必須採正面表列方式來規範,稅務機關必須仔細研究:究竟要民眾提供什麼樣的資訊才滿足「土地及建物成交案件實際資訊」?否則「實價登錄」所獲得的資訊並不盡然確實下,走向「實價課稅」之路肯定更遙遠,更不用說現在倉促就要推動「實價課稅」了。

因為未將「實價登錄」與「實價課稅」同步實施,少了實價課稅的沉重負擔,有心人可以故意登錄較高的成交價格,讓「實價登錄」成為炒房工具,要避免這情況發生,必須實價課徵持有稅,這又涉及到更複雜的稅法修改。

實價課徵持有稅
最能有效抑制房價


既然「實價登錄」主要是將房屋與土地價格合併後總價登錄,除非該筆交易標的只有土地,不然我就不太明白政府接下來要如何利用「實價登錄」分別掌握土地與房屋的實價,而將公告地價、公告土地現值、和房屋評定現值調高到趨近實價,同時又如何能盡早實現實價課徵持有稅?

對置產族或投資客來說,真正有影響的其實是實價課徵不動產持有稅,而不是實價課徵不動產交易所得稅!實價課徵不動產交易所得稅,是針對有賺的部分才繳稅,頂多少賺而已;然而,實價課徵不動產持有稅卻如同奢侈稅,不管賺賠都要加重你的稅賦負擔,而且還不像奢侈稅有規定持有期限。

但是,要先做到實價課徵不動產持有稅,還得先花多年時間完善「實價登錄」,同時還得改變現行分別針對土地與房屋課徵持有稅,還要避免民眾刻意低報實際交易價格的問題。

就算自用住宅享有較低稅率,但採行實價課徵不動產持有稅,確實會加重民眾負擔,引發更大民怨,政府必須先對自用自宅降低稅率。這樣一來,跟奢侈稅一樣,政策上針對自用住宅網開一面,卻等於提供給非自用住宅持有者的合法避稅管道(先贈與給名下無屋的成年子女後,再另以自用住宅名義出售或繼續持有),使得實價課徵不動產持有稅,對房價衝擊也可能不會太大,因為增加的負擔其實也有限。

稅制早已十分完善的英國,這幾年照樣出現過大漲行情,這說明了房價漲跌,其實與稅制關係沒那麼大。我認為,不論是奢侈稅、實價登錄或實價課稅,對未來台灣( 尤其是台北市) 房價都不可能出現巨大衝擊,就像我以前說的:真正影響房價的只有經濟因素!

最近盛傳無薪假風潮再起,但對照領先指標之一的外銷訂單指數( 如圖1) 來看,不管哪個行業,目前狀況都沒金融海嘯時期那麼糟,只是許多產業的個別企業競爭力衰退,訂單量沒有再成長,導致庫存偏高而需要調整,應該不是整個經濟體系出現重大危機。

台灣製造業前景
其實並無明顯惡化


按照聯強總裁杜書伍先生的「長鞭效應」觀點來看,在歐債危機衝擊下,當下游通路出現「一」的變化,中游系統廠的起伏感受會放大到3倍,上游零組件則會差到6倍!難怪LED 產業上游磊晶廠廣鎵率先休起無薪假,但中游LED 封裝廠億光的營業額卻未出現明顯衰退現象。

張忠謀在台積電近期法說會中表示:「庫存調整將在今(2011)年底完全結束,下半年來的景氣變化,讓人感覺到情況與2008年及2009年相似,需求在2009年第2季及第3季忽然拉升,當然現在的景氣,沒有像2008年冬天金融海嘯發生時那麼嚴峻,但只要需求回來,還是有機會在明(2012)年第2季有較大幅度的復甦。」

換言之, 當前的困境, 主要是各產業訂單年增率幾乎都在「零」上下掙扎,訂單增長量不如2009年底至2010年年初,製造業在2010年下半年時開始出現庫存上揚現象。主要是訂單未如預期上揚,但新增產能卻持續開出,導致庫存偏高需要進行調整。一旦庫存調整完畢,有機會在2012年第2季大幅復甦。

正因為當前經濟前景沒有明顯惡化,賣方不急於出售不動產,價格不容易明顯下跌(不要忘記,低利率時代持有成本相對低,賣方更有能力堅守價格)。貨幣供給量M1b從2008年金融海嘯至今激增約40% ,在貨幣價格被稀釋下,資產價格上漲,只是反映貨幣價值改變而已,在需求不墜下,房價當然很難下修,精華區甚至續創新高。

當前住宅供給量
仍然「供不應求」


很多人以為少子化會導致住宅供過於求,事實並非如此。

依據內政部營建署公布的2011年第2季住宅資訊統計來看,全國總家戶數為799萬5060戶,較上季增加0.44%,較前一年同季增加1.52%。全國住宅存量總計為793萬4508宅,較上季增加0.2%,較前一年同季增加0.89%。也就是說,供給量年增率仍追趕不上需求量的年增率!如果以每家戶擁有一間住宅來算,供給率只有99.24%,全國不足6萬552間住宅,是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

再依據行政院主計處公布的「家庭收支調查報告」來看,2010年全國平均住宅自有率為88.27%,較前一年增加0.38%,明顯跟不上住家戶數年增1.52% !根據內政部戶政司統計,從2001到2011年5月,台灣人口數從2240萬5568人,緩步上升為2317萬4528人,增加約77萬人;但同時期家戶數卻從680萬2281戶, 暴增到798萬3216戶,增加超過118萬戶!

這就是說,隨著台灣小家庭化或離婚率升高的發展趨勢,就算人口真出現負成長( 最快要到2023年才會出現人口負成長),在家戶數持續增加下,住宅需求就不會出現負成長,再從近期經常被引用的空屋率數據來看,更過分誇大了供過於求的情況。

未在市場流通空屋
不會形成賣壓


近期媒體普遍引用的空屋率數據,其實是扭曲了主計處原本的數據原意。

主計處所統計的數字其實是「空閑住宅」,並不是我們一般所認定可釋出之空餘屋。主計處人口及住宅普查的「空閑住宅」,是指無人經常居住且未供其他用途的住宅,包括待租、待售、已售或已租,尚無人居住住宅、有第2棟以上未經常居住住宅、因工作等原因居住他處而無人經常居住住宅等,因此「空閑住宅」的定義明顯與一般所認定可釋出的餘屋不同。

換言之,許多媒體引用的全台空屋率 (空屋數占住宅總數的比率)攀升至19.4%,相較10年前的普查,空屋率提高1.8%,看似十分驚人,其實這是誇大了許多只是低度使用( 例如海外台商,逢年過節才回台灣小住的家),但不可能拿出來賣的住宅。

相較之下,營建署統計的空屋比較精確。

營建署對空屋的定義是以台電用電度數為依據( 不像主計處是採用抽樣訪查),舉例來說,台北市家戶數中若是每月用電度數低於85度,便視為低度使用住宅。

統計至2010年6月底,全國住宅存量約786萬餘戶,約92萬餘戶認定為空屋,空屋率11.67%。其中台北市住宅存量約89.79萬戶,空屋約9.6萬戶,空屋率10.69%。新北市住宅存量約146.13萬戶,空屋約17萬餘戶,空屋率10.6%;台中市住宅存量約91.64萬戶,空屋約10萬餘戶,空屋率11.02%。只是,這裡面同樣會包含低度使用,但不可能拿出來出售的住宅。

只要這些空屋沒拿到市場上流通,就不會成為供給量,更不可能對房價造成下修壓力。以股票為例,假設股票總發行量為100萬張, 但每天委賣量只有1萬張,而其他放著沒拿出來賣高達99萬張,為什麼這樣就必定會讓價格崩跌呢?會不會造成賣壓,主要是看有多少成為委賣。

受到奢侈稅影響,許多物件是不得不成為空屋,卻沒辦法在市場上流通,導致實際上的供給量更低,反而有利於支撐房價。在台灣,真要說起來,政治因素恐怕比經濟因素更容易衝擊經濟,影響到房市、股市表現。

若馬總統順利連任
台灣經濟更穩健


過去幾年,台灣受惠於預期ECFA 利多(2013年多項出口至大陸的關稅降至零) 與兩岸大和解的和平紅利下,造就了金融海嘯後的經濟強勁反彈。只是這個經濟反彈的後續效應,尚未擴散至全體民眾,造成民眾「無感」怨聲四起,馬總統也選得非常吃力。

我相信,只要讓ECFA 和平紅利效力持續發酵,遲早都能惠及廣大民眾,提高大家收入,讓人人都買得起房子!若在歐債危機升溫的當頭上,台灣民眾草率地換人執政,光只是因為政局不穩帶來的高度不確定性,就有可能嚴重衝擊經濟穩定發展,讓原本已經制定好的政策,在新人新政原則下,不是被終止掉,就是加上更多限制⋯⋯

或許,這樣才能夠出現許多學者預測中的房價下跌,但當經濟陷入深度衰退後,職場上競爭力較弱者(通常也是購屋能力較弱、嫌房價較貴的族群),只會更買不起房子。

若馬總統能順利連任,政治上的不確定性被排除,受到ECFA 利多吸引的投資計畫將再源源投入,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帶動台灣經濟再成長⋯⋯當你我都受惠於經濟再長成後,抱怨房價太貴、或買不起的人都會大大減少。

徐一鳴
現職:達一廣告創意總監
經歷:出身廣告公司撰文,當過大學講師與報社主編,許多「好玩」廣告如ING安泰人壽、PayEasy、信義房屋等皆出自其手,「業餘」投資股票、基金、房地產,「獲利尚可」


◎ 更多精采內容請看Money錢2012年1月號第52期
立即登入會員,每天可免費閱讀5篇VIP文章!
或立即訂閱可無限閱讀!
(文章未完,請登入繼續觀看)
立即登入會員,每天可免費閱讀5篇VIP文章!
或立即訂閱可無限閱讀!

理財工具推薦

下載Money錢 - 理財知識隨身讀APP

提供最優質的財經文章、影音

1.股市、保險、房地產,掌握最新財經動態
2.專家、名人駐站,提供深度產業分析
3.課程、影音專區,讓動手深度學習

下載【Money錢 - 理財知識隨身讀】,提前預約財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