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保險獎 精選頻道 購物車(0) 序號開通 影音課程 登入/註冊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2012年上任之時,冀望透過一系列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來扭轉日本長期通縮與經濟低迷不振的局面。3年過去了,日本今年1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僅與去年同期持平,而2015年第4季的國內生產毛額年增率則是衰退了1.4%,「安倍經濟學」似乎已經走入末路。日本央行因此在今年1月底,決定實施負利率政策,試圖做最後的努力。 除了日本央行,歐洲央行在今年初的貨幣政策會議上也表示,接下來將會重新審議目前的貨幣政策,其中可能也包括量化寬鬆。而中國人民銀行則是繼去年10月之後,再度於今年2月底宣布調降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一時之間,全世界主要央行再度開起了資金寬鬆派對,彷彿2009年的場景再現。然而,這樣的做法卻不見得能夠再度挽救全球經濟。我認為最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全球經濟的結構性問題。 美國在2000年遇到了網路泡沫,中國在2001年加入了WTO,金磚四國則是在2001年後開始崛起,在那之後全世界,包括美國在內都享受了多年的榮景。當時的經濟結構與現在大不相同,最主要差異在於,全球前兩大經濟體:中國與美國的發展策略。 中國製造、歐美消費的榮景已不復見 人民幣自1993年起採取一次性貶值並盯住美元的匯率政策,他們持續累積美債作為外匯儲備並藉此壓抑人民幣的升值走勢。這樣的做法讓中國逐漸成為製造業的生產基地,美國則是藉此得以維持其消費能力。而當美元在網路泡沫化進入了長期貶值通道後,釘住美元的人民幣同樣也享有貶值所帶來的出口競爭力,尤其加入WTO,更是讓中國在短時間內博得世界工廠的美譽。 由於美元占全世界超過60%的國際儲備貨幣比重,那段時間的弱勢美元等於為全世界流動性添加了大量柴火。此外,弱勢美元也帶來了大宗物資的榮景,使得原物料出口國的經濟情勢跟著大好,再加上中國當時是生產效率低落的粗放式經濟,讓全世界大宗物資的使用量遠超過去,原物料出口國因此水漲船高。 這麼一來,歐美國家扮演消費者、中國扮演製造者,而巴西等國家則是扮演原物料的提供者,由於各司其職,全球經濟迎來了近20年最長的榮景。 只不過這樣的經濟結構無法持續下去,因為中國不可能永遠甘於為美國的債務買單,而美國的消費能力也不可能無止盡的提升。中國在2005年實施匯率改革,人民幣開始走向升值道路,美國的消費能力走到了極限,次貸危機因此爆發,幾年過後,則是輪到歐債危機爆發。 @全文未完,閱讀完整內容請加入官網會員   《Money錢》成立LINE@官方帳號囉!  趕快按下加入好友吧!     中國製造、歐美消費的結構已經改變。而美元在量化寬鬆結束後開始走上升值之路,這扭轉了前述榮景時期的弱勢美元所創造的流動性效果,大宗物資走弱,而中國經濟成長趨緩同樣讓大宗物資價格面臨壓力。 貨幣政策的刺激效果已達極限 簡單來說,過去那種中國製造、歐美消費的非理性榮景經濟結構已不復存在,現在全世界經濟正處於調整期,進入新常態。而 沒有歐美國家的超額消費,意味著過去那段榮景所創造的各種超額產能必須找到出口,包括製造業、礦產、石油、航運等等。 現在這些業者無可避免的要面臨產能過剩下的價格競爭,也因此形成了目前的通縮環境。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寬鬆貨幣政策能夠創造通膨嗎? 根據IMF的資料,美元在2015年第3季末占國際儲備貨幣的比重為64%,這表示不論其它國家央行再怎麼樣灑錢,只要美元維持相對強勢走勢,全球資金仍會產生磁吸效應而流向美國,這些採取寬鬆貨幣政策的國家很難真正享受到寬鬆貨幣的效果,自然也很難創造通膨或進一步引導經濟成長。 一如G20會議中多數國家的結論,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刺激效果已經到達了極限,所以各個國家應該要把重點放在結構性改革。而這代表全球經濟需要對新的經濟環境做出調整,低通膨與低成長或許會是未來的常態,直到產生新的經濟結構為止。 而想要創造新的經濟結構,一種可能是讓美元再度進入貶值循環。然而以目前美國的經濟數據和通膨條件來看,一兩年之內恐怕還不會出現這樣的情境,年底的總統大選或許會是未來最大的變數,但在那之前,美元資產應該還是投資人的首選。 另一種可能是找到新的消費、製造與原物料循環,不論是中國的一帶一路、亞投行,或是美國的TPP都是瞄準這個方向,但這樣的做法需要經過比較長的時間才能夠成型,而貨幣政策也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 也因此,對於日本、歐洲甚至中國的寬鬆貨幣政策不須有著太多的期待,因為在全世界經濟結構出現調整之前,這樣的刺激效果都是相當短暫的。 (作者因工作關係,本期專欄為最後一期)   ※王伯達 現職:搜股網站長、壹週刊台股教戰專欄、聯合新聞網理財會客室專欄 經歷:長年擔任企業併購的策略與財務顧問,擁有證券分析師CSIA執照,出版多本著作 連絡:showgoodtw@gmail.com  

王伯達:資金寬鬆派對難挽救經濟

2016/04/21
王伯達,安倍晉三,資金寬鬆,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2012年上任之時,冀望透過一系列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來扭轉日本長期通縮與經濟低迷不振的局面。3年過去了,日本今年1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僅與去年同期持平,而2015年第4季的國內生產毛額年增率則是衰退了1.4%,「安倍經濟學」似乎已經走入末路。日本央行因此在今年1月底,決定實施負利率政策,試圖做最後的努力。

除了日本央行,歐洲央行在今年初的貨幣政策會議上也表示,接下來將會重新審議目前的貨幣政策,其中可能也包括量化寬鬆。而中國人民銀行則是繼去年10月之後,再度於今年2月底宣布調降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一時之間,全世界主要央行再度開起了資金寬鬆派對,彷彿2009年的場景再現。然而,這樣的做法卻不見得能夠再度挽救全球經濟。我認為最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全球經濟的結構性問題。

美國在2000年遇到了網路泡沫,中國在2001年加入了WTO,金磚四國則是在2001年後開始崛起,在那之後全世界,包括美國在內都享受了多年的榮景。當時的經濟結構與現在大不相同,最主要差異在於,全球前兩大經濟體:中國與美國的發展策略。




中國製造、歐美消費的榮景已不復見

人民幣自1993年起採取一次性貶值並盯住美元的匯率政策,他們持續累積美債作為外匯儲備並藉此壓抑人民幣的升值走勢。這樣的做法讓中國逐漸成為製造業的生產基地,美國則是藉此得以維持其消費能力。而當美元在網路泡沫化進入了長期貶值通道後,釘住美元的人民幣同樣也享有貶值所帶來的出口競爭力,尤其加入WTO,更是讓中國在短時間內博得世界工廠的美譽。

由於美元占全世界超過60%的國際儲備貨幣比重,那段時間的弱勢美元等於為全世界流動性添加了大量柴火。此外,弱勢美元也帶來了大宗物資的榮景,使得原物料出口國的經濟情勢跟著大好,再加上中國當時是生產效率低落的粗放式經濟,讓全世界大宗物資的使用量遠超過去,原物料出口國因此水漲船高。

這麼一來,歐美國家扮演消費者、中國扮演製造者,而巴西等國家則是扮演原物料的提供者,由於各司其職,全球經濟迎來了近20年最長的榮景。

只不過這樣的經濟結構無法持續下去,因為中國不可能永遠甘於為美國的債務買單,而美國的消費能力也不可能無止盡的提升。中國在2005年實施匯率改革,人民幣開始走向升值道路,美國的消費能力走到了極限,次貸危機因此爆發,幾年過後,則是輪到歐債危機爆發。


@全文未完,閱讀完整內容請加入官網會員
 
《Money錢》成立LINE@官方帳號囉! 


趕快按下加入好友吧!  好友人數

 
立即登入會員,每天可免費閱讀5篇VIP文章!
或立即訂閱可無限閱讀!
(文章未完,請登入繼續觀看)
立即登入會員,每天可免費閱讀5篇VIP文章!
或立即訂閱可無限閱讀!

理財工具推薦

下載Money錢 - 理財知識隨身讀APP

提供最優質的財經文章、影音

1.股市、保險、房地產,掌握最新財經動態
2.專家、名人駐站,提供深度產業分析
3.課程、影音專區,讓動手深度學習

下載【Money錢 - 理財知識隨身讀】,提前預約財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