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保險獎 精選頻道 購物車(0) 序號開通 影音課程 登入/註冊
這幾年專家和股民常掛在嘴邊的怨嘆就是:「台股成交量越來越少」,每位金管會主委上台的第一個政策也是「如何提升股市成交量」,不過,檢討了半天,成交量好像也沒增加,反而每況愈下。 或許不該只是關門議論,看看世界,想想台灣,可能會有些不一樣的想法和啟發。我統計了一下2007年以來全球主要證券市場變化值,看看其他國家證券市場與台股的變化吧。 選擇2007年是因為那年正是台灣歷年來平均成交量最高的一年,也是很多國家股市成交量創新高的一年,以單日成交量排名來說,台灣占全球證交所第14名,前3名分別為紐約證交所、美國Nasdaq與東京證交所,上海、深圳、印度都排在台灣後面。 時間轉移到2016年1至5月,台股平均交易量比2007年下滑4成,感覺幅度很大,但跟許多國家下滑幅度差不多,如紐約也是下滑4成,再和歐洲大部分地區交易所下滑近5成相比,台灣證券市場成交量並不算太差。這個結果恐怕顛覆很多人的想法。   台灣證券市場問題不在成交量 不過,本來成交量排在台灣後頭的陸股,倒是急起直追了,如上海單日成交量排名從第15名躍升至第5名、深圳更晉升到第3名,使得台灣落居到第18名。另有一家名為美國BATS的證交所異軍突起,雖然大部分民眾不認識它,但它目前的日成交量高居全球第2。 進一步分析這幾年成交量的勝利組,台灣相對於亞洲主要證交所,表現確實較差。例如,東京證交所成交量下滑幅度只有-11%、韓國和印度-23%,上海則是成長85%、深圳更是大幅成長480%,這代表的意義是,在全球資金逐步移往亞洲的同時,台灣並沒有受惠。 但是,從股市市值成長率來看,又是另一個故事了。比較2007年到2016年5月底的市值變化,台灣成長率為16%,排名全球前4強,看似領先群倫,若再觀察台灣上市公司家數從698家增加至902家,全球成長排行第5名來看,原來,台灣上市公司市值增加,是來自家數增加,不是原本公司市值的成長,代表市值成長是虛胖。 反之,觀察同一時間美國Nasdaq上市企業市值成長78%,但上市家數卻從3069家減少至2855家,顯示Nasdaq股市市值成長,是真正來自於企業營收獲利。 本專欄僅代表專家個人觀點 @ 閱讀更多內容請加入官網 延伸閱讀: >>連內蒙也飛騰而上台灣呢? >>銅價跌近4成,全球經濟現隱憂?​ >>高收益債接近大買點勇敢進場​ >>金融科技是未來金融業的主戰場 《Money錢》成立LINE@官方帳號囉!  趕快按下加入好友吧!     數字會說話,從上述分析,可以發現台灣證券市場的問題,或者不在於成交量,而在於好的上市公司不多,原本已經衰退的成交量被更多上市公司瓜分後,大部分公司的流動性因而轉差。 擬定全球競爭策略 吸引好公司在台上市 台灣證交所未來要努力的,可能不只是盲目提升交易量,而是要更深刻擬定全球競爭策略,建議如下: ①電子化與成交速度要再加強:現在每筆搓合的速度遠落後先進證券市場,觀察美國2005年才成立的BATS證交所,憑藉科技與成交速度領先全球,吸引高頻交易商紛紛在此交易,該公司自稱他們本質就是科技公司,台灣自詡為電腦王國,但證交所在設備與科技投資上的不足,拖慢了國際競爭速度。 ②台灣不缺上市公司,缺的是好的上市公司:台灣上市公司家數成長全球排名第5,但市值增加有限,代表策略有問題。證交所過往努力的方向,多是在台灣未上市公司尋找標的,是不是更該努力讓好公司願意在台灣掛牌呢? 如近期Line在美國掛牌,以台灣人對Line的熱愛程度,為何我們不能爭取讓Line同時也在台灣掛牌呢?何況台灣證交所上市收費比其他交易所要便宜,有成本優勢。 如果證交所的策略重心從台灣移往全球,可能要跟著改變的包括,是不是允許美元或其他幣別掛牌上市,是不是允許遞交英文文件即可,如何引進更多的外資投資人在台灣交易等等。 ③台灣幾大交易所早該合併:這幾年全球證交所紛紛走向合併,如東京與大阪證交所合併,還包括跨境的合併。而台灣小小的彈丸之地,卻同時存在台灣證交所、櫃買中心、期交所,資源不能整合實在可惜。相信主管機關也知道合併是必須走的路,只不過面臨人事組織上的重整,大家都不敢碰。期待新政府能夠大刀闊斧,將3個交易所合併起來,增加對外競爭力。 ④進一步提振創櫃板的功能:這幾年中國證券市場的成長動能,來自於中小板塊的興起,當初台灣創櫃板設立速度領先全球,可惜目前功能不彰,無法達到真正籌資與價格發現的功能,也有必要再強化。 政府、專家、投資人都期盼,台灣股市成交量提升,或許應從治本做起,看看全球,反思自己的強弱,才能對症下藥。 更多精彩內容詳見最新出刊 NO.107期《Money錢》理財月刊 封面故事搶先看 >>可轉債的零風險大賺術 5萬賺500萬​ 特別企畫搶先看 >>「後脫歐」時代 避險模式啟動賺錢新機會!​

邱沁宜:台灣證券集中市場失落的10年

2016/08/05
邱沁宜,證券市場,台股,電子化

這幾年專家和股民常掛在嘴邊的怨嘆就是:「台股成交量越來越少」,每位金管會主委上台的第一個政策也是「如何提升股市成交量」,不過,檢討了半天,成交量好像也沒增加,反而每況愈下。

或許不該只是關門議論,看看世界,想想台灣,可能會有些不一樣的想法和啟發。我統計了一下2007年以來全球主要證券市場變化值,看看其他國家證券市場與台股的變化吧。

選擇2007年是因為那年正是台灣歷年來平均成交量最高的一年,也是很多國家股市成交量創新高的一年,以單日成交量排名來說,台灣占全球證交所第14名,前3名分別為紐約證交所、美國Nasdaq與東京證交所,上海、深圳、印度都排在台灣後面。

時間轉移到2016年1至5月,台股平均交易量比2007年下滑4成,感覺幅度很大,但跟許多國家下滑幅度差不多,如紐約也是下滑4成,再和歐洲大部分地區交易所下滑近5成相比,台灣證券市場成交量並不算太差。這個結果恐怕顛覆很多人的想法。

 


台灣證券市場問題不在成交量

不過,本來成交量排在台灣後頭的陸股,倒是急起直追了,如上海單日成交量排名從第15名躍升至第5名、深圳更晉升到第3名,使得台灣落居到第18名。另有一家名為美國BATS的證交所異軍突起,雖然大部分民眾不認識它,但它目前的日成交量高居全球第2。

進一步分析這幾年成交量的勝利組,台灣相對於亞洲主要證交所,表現確實較差。例如,東京證交所成交量下滑幅度只有-11%、韓國和印度-23%,上海則是成長85%、深圳更是大幅成長480%,這代表的意義是,在全球資金逐步移往亞洲的同時,台灣並沒有受惠。

但是,從股市市值成長率來看,又是另一個故事了。比較2007年到2016年5月底的市值變化,台灣成長率為16%,排名全球前4強,看似領先群倫,若再觀察台灣上市公司家數從698家增加至902家,全球成長排行第5名來看,原來,台灣上市公司市值增加,是來自家數增加,不是原本公司市值的成長,代表市值成長是虛胖。

反之,觀察同一時間美國Nasdaq上市企業市值成長78%,但上市家數卻從3069家減少至2855家,顯示Nasdaq股市市值成長,是真正來自於企業營收獲利。


本專欄僅代表專家個人觀點

@ 閱讀更多內容請加入官網

延伸閱讀:
>>連內蒙也飛騰而上台灣呢?
>>銅價跌近4成,全球經濟現隱憂?​
>>高收益債接近大買點勇敢進場​
>>金融科技是未來金融業的主戰場



《Money錢》成立LINE@官方帳號囉! 

趕快按下加入好友吧!  好友人數
 

立即登入會員,每天可免費閱讀5篇VIP文章!
或立即訂閱可無限閱讀!
(文章未完,請登入繼續觀看)
立即登入會員,每天可免費閱讀5篇VIP文章!
或立即訂閱可無限閱讀!

理財工具推薦

下載Money錢 - 理財知識隨身讀APP

提供最優質的財經文章、影音

1.股市、保險、房地產,掌握最新財經動態
2.專家、名人駐站,提供深度產業分析
3.課程、影音專區,讓動手深度學習

下載【Money錢 - 理財知識隨身讀】,提前預約財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