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保險獎 精選頻道 購物車(0) 序號開通 影音課程 登入/註冊
大腸癌是目前國人最常見的癌症,並居所有癌症發生人數的第一位。大腸癌主要是由大腸內的腺瘤性息肉癌化所造成,因此如能早期發現腺瘤性息肉予以切除,可以減少發生機率。 自1984年以來,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一位一直都被癌症所占據,而癌症死亡前3名分別為肺癌、肝癌、結腸直腸癌(俗稱大腸癌)。其中以結腸直腸癌的5年存活率在93~95%之間最高,據統計,該癌症發病年齡多在40~70歲,罹癌人數則每年超過1萬人。 大部分的結腸直腸癌是由腺瘤性息肉發展而來,並逐漸變大最後發展成為癌症。結腸直腸癌的形成往往導因於先天性遺傳與後天基因缺陷,而從腺瘤性息肉發展到癌症,平均須10~15年。 據流行病學的研究,大腸癌在40歲以前不常發生,但卻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生率增加,90%大腸癌發現於50歲以後的人口群中。 9成以上大腸癌 導源於結腸腺瘤 結腸息肉分布以乙狀結腸與直腸最為常見,主要分為「腫瘤性息肉」及「非腫瘤性息肉」,其中腫瘤性息肉又稱為腺瘤,是由腺體上皮細胞所衍生的良性腫瘤,目前學者認為結腸腺瘤具有潛在性的「癌前病變」;換言之,93%的結腸直腸癌導源於結腸直腸腺瘤。 依據病理組織學分類,結腸直腸息肉大致可分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以及腺瘤性息肉。基本上,大多數結腸直腸息肉在臨床上並不具有任何特異性症狀,而在一般常規健康身體中,大腸纖維內視鏡檢查的息肉檢出率高達30~40%。因此,認為結腸直腸息肉是下消化道中常見的疾病也不為過。 腺瘤性息肉的病理組織型態與其預後絕對有關,其中70~80%腺瘤性息肉屬於管狀腺瘤(Tubular Adenoma),管狀腺瘤是最不會有惡性變化的腺瘤性息肉,但如夠大還是會有惡性的可能。絨毛狀腺瘤(Villous Adenoma)只占腺瘤性息肉的5%,卻是最有可能惡性變化的腺瘤性息肉。管狀絨毛狀腺瘤(Tubulo-Villous Adenoma)則是介於以上兩者間的腺瘤性息肉,其惡性變化機率也是介於兩者之間。 腺瘤性息肉復發率高 切除後一定要定期追蹤 腺瘤性息肉的惡性病變除了取決於組織型態,在臨床上觀察發現,息肉癌病變與病人年齡、息肉大小、發生部位、息肉形態、單發或多發等情況有關,年齡大、結腸高部位、息肉數目越多、腺瘤體積越大,越易癌變;光滑型、有蒂者癌變少,而分葉狀、菜花狀、寬基或無蒂、表面粗糙、炎症明顯,越易發生癌變,而隨著絨毛成分增多,息肉癌病變的可能性也隨之增加。 @全文未完,閱讀完整內容請加入官網會員 腺瘤性息肉復發率相當高,切除後一定要定期追蹤檢查,小息肉在鏡檢時常被忽略,或被大腸黏膜褶皺覆蓋而被隱藏。經大腸鏡作全息肉切除病人,1年內有56%機率會再度發現息肉,而1年內沒有發現復發的病人,再追蹤4年內復發率有35%。 再者,無蒂廣基腺瘤性息肉癌病變的復發率,比有蒂的大腸腺瘤性息肉更高,因此無蒂廣基腺瘤性息肉在被切除後,亦應於3~6個月內再接受一次全大腸纖維內視鏡的復檢。 大部分大腸癌是由大腸腺瘤性息肉隨時間逐漸惡化而成,50歲以上成人約30%有大小不等的腺瘤性息肉存在,估計5年後發生癌化,10年後發生巨觀性大腸癌。其中5~35%的大腸腺瘤性息肉大小約在1~3公分之間,息肉1.0公分以下癌變機率約為1%,1.0~2.0公分之間的癌變率約為10%,2.0公分以上者癌變率則高達30~50%。 預防大腸息肉癌病變 一次性徹底根除最有效 因此,結腸直腸癌篩檢的主要目的,不僅在於篩檢出結腸直腸腺瘤性息肉,並通過息肉的切除來預防結腸直腸癌的衍生。有鑒於結腸直腸息肉盛行率日趨上升,而其與結腸直腸癌又有如此密切的因果關係,如何提高結腸直腸息肉的檢出率以及化學性預防,是目前公共衛生最大的臨床課題。 近年來,臨床上提倡「見瘤即切,全瘤摘除」的大原則,以預防大腸息肉的癌病變。在臨床上,貫徹瘤摘除原則最有效的方法,是將黏膜上的結腸直腸腺瘤性息肉、甚至早期結腸直腸癌,做一次性徹底根除,這些手術方法如內視鏡黏膜切除術(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及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但一旦發現癌組織浸潤黏膜下深層及癌細胞分化低時,則必須接受根除性的外科切除手術治療。此外,內視鏡檢查應盡可能做到盲腸部位,以避免漏診,對所見息肉應多處、多塊切片活檢,並進行全面性的切片病理組織檢查。 ​  

預防大腸癌 根除腺瘤性息肉

2016/08/26
譚健民,宏恩綜合醫院,大腸癌

大腸癌是目前國人最常見的癌症,並居所有癌症發生人數的第一位。大腸癌主要是由大腸內的腺瘤性息肉癌化所造成,因此如能早期發現腺瘤性息肉予以切除,可以減少發生機率。

自1984年以來,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一位一直都被癌症所占據,而癌症死亡前3名分別為肺癌、肝癌、結腸直腸癌(俗稱大腸癌)。其中以結腸直腸癌的5年存活率在93~95%之間最高,據統計,該癌症發病年齡多在40~70歲,罹癌人數則每年超過1萬人。

大部分的結腸直腸癌是由腺瘤性息肉發展而來,並逐漸變大最後發展成為癌症。結腸直腸癌的形成往往導因於先天性遺傳與後天基因缺陷,而從腺瘤性息肉發展到癌症,平均須10~15年。
據流行病學的研究,大腸癌在40歲以前不常發生,但卻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生率增加,90%大腸癌發現於50歲以後的人口群中。



9成以上大腸癌
導源於結腸腺瘤


結腸息肉分布以乙狀結腸與直腸最為常見,主要分為「腫瘤性息肉」及「非腫瘤性息肉」,其中腫瘤性息肉又稱為腺瘤,是由腺體上皮細胞所衍生的良性腫瘤,目前學者認為結腸腺瘤具有潛在性的「癌前病變」;換言之,93%的結腸直腸癌導源於結腸直腸腺瘤。

依據病理組織學分類,結腸直腸息肉大致可分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以及腺瘤性息肉。基本上,大多數結腸直腸息肉在臨床上並不具有任何特異性症狀,而在一般常規健康身體中,大腸纖維內視鏡檢查的息肉檢出率高達30~40%。因此,認為結腸直腸息肉是下消化道中常見的疾病也不為過。

腺瘤性息肉的病理組織型態與其預後絕對有關,其中70~80%腺瘤性息肉屬於管狀腺瘤(Tubular Adenoma),管狀腺瘤是最不會有惡性變化的腺瘤性息肉,但如夠大還是會有惡性的可能。絨毛狀腺瘤(Villous Adenoma)只占腺瘤性息肉的5%,卻是最有可能惡性變化的腺瘤性息肉。管狀絨毛狀腺瘤(Tubulo-Villous Adenoma)則是介於以上兩者間的腺瘤性息肉,其惡性變化機率也是介於兩者之間。


腺瘤性息肉復發率高
切除後一定要定期追蹤


腺瘤性息肉的惡性病變除了取決於組織型態,在臨床上觀察發現,息肉癌病變與病人年齡、息肉大小、發生部位、息肉形態、單發或多發等情況有關,年齡大、結腸高部位、息肉數目越多、腺瘤體積越大,越易癌變;光滑型、有蒂者癌變少,而分葉狀、菜花狀、寬基或無蒂、表面粗糙、炎症明顯,越易發生癌變,而隨著絨毛成分增多,息肉癌病變的可能性也隨之增加。

@全文未完,閱讀完整內容請加入官網會員

money-640x250.jpg


立即登入會員,每天可免費閱讀5篇VIP文章!
或立即訂閱可無限閱讀!
(文章未完,請登入繼續觀看)
立即登入會員,每天可免費閱讀5篇VIP文章!
或立即訂閱可無限閱讀!

理財工具推薦

下載簡單記帳APP

2022火速竄起記帳APP

3秒記一筆!迅速找出財務漏洞
介面清爽、無廣告、不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