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保險獎 精選頻道 購物車(0) 序號開通 影音課程 登入/註冊
淡如小姐,妳好:   我一直覺得,世間許多道理是相通的,股市的操作和詩詞歌賦的文學亦是如此,經常需要時間沉澱和細心觀察。唐朝詩人杜牧的詩「霜葉紅於二月花」,我朗朗上口,卻一直沒有深刻體會,直到今年有了比較才恍然。   我在10月回美東,比往年早了一點,氣溫還沒有明顯下降,第2天醒來,發現院子裡漂亮的日本楓樹依然墨綠,是不是樹生病了?憂心忡忡地持續觀察,那天溫度驟降到零下,隔天樹上有了染霜的痕跡,在陽光下再看看那棵樹,果然深秋經霜的楓樹,比2月的春花更紅,更豔麗!   同樣的,股市裡「因與果」的關係永遠存在,延遲反應,不代表不會反應,股價日益高漲的美股究竟該不該向下修正?又在何時反應?   美股翻轉時機 葛林斯班預測也失真   妳節目中追問我使用的判斷指標,我當時不便完整回復,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好的投資決策除了靠科學的指標,還要把人性考慮進來,因為股市是由人在運作,中間的變化和不確定性,讓擅長嚴謹分析的專家們也會誤判,我舉一個美股史上有名的公案,能接觸完整經濟數據的美國前聯準會主席葛林斯班(Alan Greenspan),就是其一。   他曾在1996年12月發表了震驚華爾街的談話,指出當時美股已處在非理性繁榮(Irrational Exuberance),但標普500(S&P 500)繼1995年交出37%的驚人漲幅之後,1996年再漲了23%,投資者猶豫了,到底應該接受權威人士聯準會主席的警告,還是應該順著股市操作?   還在琢磨時,1997年美股又大漲了33%、1998年漲幅28%,整個投資界三不五時把葛老拿來消遣,一直到2000年3月的高科技泡沫頂峰漲勢結束,之後歷經2000~2002年近900個日子的下跌,大家才深刻體會到非理性繁榮的結果,這當中葛林斯班整整被嘲諷3年,最後還是應驗了佛家所說的:「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葛林斯班當時的警告沒有依據嗎?不然,我在第一封信和妳提到「巴菲特指標」,也就是當美股總市值大約是美國國民生產毛額的70%時,是巴菲特認為的安全點,因為歷年來平均值是70%。   科學指標顯示警訊 美股不跌反漲   1950~1995年長達46年當中,最高的數字發生在1968年,當時美股總市值占美國國民生產毛額的87%,而在1973~1974年發生石油危機後,這個數字從87%下跌到近32%,可見股市當時摔得有多嚴重,股市下修50%,在低點徘徊了10年。   1985年巴菲特指標從35%(相當於美股總市值只占美國國民毛額的三分之一),一路攀升到1996年,跨越了1968年的歷史高點87%,美股本益比也達到27倍的高點(歷年平均值是16倍),而且當時很多高科技公司沒有盈餘,本益比被所謂的本夢比所取代,所有的數據都顯示,美股越來越偏離合理支撐區,所以葛老在這個時間點發出警告,但美股整整又過了1千多個日子才下修。   從葛老發表非理性繁榮的警告開始,美股這期間約漲了120%,聽葛老警告的投資人可能捶胸頓足過了3年半,但後面不信邪而進場的人可能想跳樓,因為美股發生了50%的大修正,高科技股更嚴重。那斯達克重創80%之後,時隔16年又回到原點,美國的高科技產業似乎站得比以前更高、更茁壯。 提前做好防禦 降低股災傷害 此外,同樣的指標在不同時空解讀,結果會不同。葛林斯班提出警告時,巴菲特指標正達到1950∼1995年來的歷史新高,在這之前,巴菲特指標一碰觸87%這個點,美股就開始下跌,就像是台灣的萬點魔咒。但1996∼2016年這長達30年中,除了2000年高科技泡沫時指標滑落到60%、2008年金融海嘯時滑落到59%以外,巴菲特指標多數時間都在80%以上,這也彷彿是大家最近常說的氣候變遷,異態已經變成常態。 這有兩種方式來解讀,首先,指標的解讀不全然是一成不變,不同的時空可以賦予新意做調整;其次,以不變應萬變,堅守價值指標的底線,美股的巴菲特指標不落在歷年的平均值70%以下,不大軍揮入,如果採用這樣的策略,科技泡沫和金融海嘯這2次股災受傷有限。這兩種解讀方式,妳喜歡哪一種? 2016年11月巴菲特指標是多少?答案是125%。在第一封信我提到巴菲特指標距離高科技泡沫時的151%不遠,如果葛林斯班再現江湖,他還會說出非理性繁榮這樣強烈的警語嗎?就算會,我想也不至於斬釘截鐵,會加一些但書條件的註解,因為這裡面還有人性的變數,股市漲,還會漲過頭,跌還會跌過頭,經濟學家如果不探討人類的財務行為學,在時間點的掌握上就可能會有落差。 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席勒(Robert J. Shiller),幾年前就已經用他的席勒本益比警告美股並不便宜,但他從葛老那裡學到了經驗,保留地說不知道什麼時候反應。 我的投資組合從2013年末開始,加入了防守的元素,3年過後美股依然在高點,難道股市這些科學指標不能發生作用嗎?當然可以,低點出現的判讀似乎比高點清晰,雖然目前高原區的盤整充滿不確定性,最終還是會反應。有些操盤手一定要選擇最完美的轉身,才會覺得過癮,但在人群爆滿的音樂會中,有些人寧可犧牲謝幕的安可曲,先行離場。 學會解讀指標 保護資產不受損 這幾年巴菲特持股的比例逐漸回升,但持有的現金比例也日益增高,巴菲特只做不說,默默累積實力在危機入市,至於我,是在參與中帶著謹慎,我想起索羅斯說的經典操盤心法,大意是就像參加嘉年華遊行,隨著狂歡的隊伍前進,也要腦筋清醒,隨時準備腳底抹油開溜。 看來有經驗的交易者,果然不同於葛老這樣的經濟學家。此刻,川普已當選美國總統,美股和全球經濟多出了各種可能的變數,這是全球關注的議題,我們所提的指標解讀有用嗎?時間會告訴我們。 解讀股市指標就像潘朵拉的盒子,因為有太多的連接性,易開難關,妳當時的一個提問,我花了3篇文章勉強把指標解讀的但書做了一些說明。指標提供了參考價值,但要能夠充分運用,需要加上經驗的輔才得以有精準的解讀,不同的操作策略有不同做法,參與股市並懂得做好保護,學會解讀經濟指標是不可或缺的,因為它提供了一個安全的底線。 ※本專欄僅代表專家個人觀點​※​ 其他內容請見《Money錢》2016年12月號第111期

給吳淡如的第三封信:做好防護 不怕美股大跌

2016/11/29
美股,葛林斯班,巴菲特指標

淡如小姐,妳好:
 
我一直覺得,世間許多道理是相通的,股市的操作和詩詞歌賦的文學亦是如此,經常需要時間沉澱和細心觀察。唐朝詩人杜牧的詩「霜葉紅於二月花」,我朗朗上口,卻一直沒有深刻體會,直到今年有了比較才恍然。
 
我在10月回美東,比往年早了一點,氣溫還沒有明顯下降,第2天醒來,發現院子裡漂亮的日本楓樹依然墨綠,是不是樹生病了?憂心忡忡地持續觀察,那天溫度驟降到零下,隔天樹上有了染霜的痕跡,在陽光下再看看那棵樹,果然深秋經霜的楓樹,比2月的春花更紅,更豔麗!
 
同樣的,股市裡「因與果」的關係永遠存在,延遲反應,不代表不會反應,股價日益高漲的美股究竟該不該向下修正?又在何時反應?
 

美股翻轉時機 葛林斯班預測也失真
 
妳節目中追問我使用的判斷指標,我當時不便完整回復,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好的投資決策除了靠科學的指標,還要把人性考慮進來,因為股市是由人在運作,中間的變化和不確定性,讓擅長嚴謹分析的專家們也會誤判,我舉一個美股史上有名的公案,能接觸完整經濟數據的美國前聯準會主席葛林斯班(Alan Greenspan),就是其一。
 
他曾在1996年12月發表了震驚華爾街的談話,指出當時美股已處在非理性繁榮(Irrational Exuberance),但標普500(S&P 500)繼1995年交出37%的驚人漲幅之後,1996年再漲了23%,投資者猶豫了,到底應該接受權威人士聯準會主席的警告,還是應該順著股市操作?
 
還在琢磨時,1997年美股又大漲了33%、1998年漲幅28%,整個投資界三不五時把葛老拿來消遣,一直到2000年3月的高科技泡沫頂峰漲勢結束,之後歷經2000~2002年近900個日子的下跌,大家才深刻體會到非理性繁榮的結果,這當中葛林斯班整整被嘲諷3年,最後還是應驗了佛家所說的:「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葛林斯班當時的警告沒有依據嗎?不然,我在第一封信和妳提到「巴菲特指標」,也就是當美股總市值大約是美國國民生產毛額的70%時,是巴菲特認為的安全點,因為歷年來平均值是70%。
 

科學指標顯示警訊 美股不跌反漲
 
1950~1995年長達46年當中,最高的數字發生在1968年,當時美股總市值占美國國民生產毛額的87%,而在1973~1974年發生石油危機後,這個數字從87%下跌到近32%,可見股市當時摔得有多嚴重,股市下修50%,在低點徘徊了10年。
 
1985年巴菲特指標從35%(相當於美股總市值只占美國國民毛額的三分之一),一路攀升到1996年,跨越了1968年的歷史高點87%,美股本益比也達到27倍的高點(歷年平均值是16倍),而且當時很多高科技公司沒有盈餘,本益比被所謂的本夢比所取代,所有的數據都顯示,美股越來越偏離合理支撐區,所以葛老在這個時間點發出警告,但美股整整又過了1千多個日子才下修。
 
從葛老發表非理性繁榮的警告開始,美股這期間約漲了120%,聽葛老警告的投資人可能捶胸頓足過了3年半,但後面不信邪而進場的人可能想跳樓,因為美股發生了50%的大修正,高科技股更嚴重。那斯達克重創80%之後,時隔16年又回到原點,美國的高科技產業似乎站得比以前更高、更茁壯。


提前做好防禦 降低股災傷害

此外,同樣的指標在不同時空解讀,結果會不同。葛林斯班提出警告時,巴菲特指標正達到1950∼1995年來的歷史新高,在這之前,巴菲特指標一碰觸87%這個點,美股就開始下跌,就像是台灣的萬點魔咒。但1996∼2016年這長達30年中,除了2000年高科技泡沫時指標滑落到60%、2008年金融海嘯時滑落到59%以外,巴菲特指標多數時間都在80%以上,這也彷彿是大家最近常說的氣候變遷,異態已經變成常態。

這有兩種方式來解讀,首先,指標的解讀不全然是一成不變,不同的時空可以賦予新意做調整;其次,以不變應萬變,堅守價值指標的底線,美股的巴菲特指標不落在歷年的平均值70%以下,不大軍揮入,如果採用這樣的策略,科技泡沫和金融海嘯這2次股災受傷有限。這兩種解讀方式,妳喜歡哪一種?

2016年11月巴菲特指標是多少?答案是125%。在第一封信我提到巴菲特指標距離高科技泡沫時的151%不遠,如果葛林斯班再現江湖,他還會說出非理性繁榮這樣強烈的警語嗎?就算會,我想也不至於斬釘截鐵,會加一些但書條件的註解,因為這裡面還有人性的變數,股市漲,還會漲過頭,跌還會跌過頭,經濟學家如果不探討人類的財務行為學,在時間點的掌握上就可能會有落差。

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席勒(Robert J. Shiller),幾年前就已經用他的席勒本益比警告美股並不便宜,但他從葛老那裡學到了經驗,保留地說不知道什麼時候反應。

我的投資組合從2013年末開始,加入了防守的元素,3年過後美股依然在高點,難道股市這些科學指標不能發生作用嗎?當然可以,低點出現的判讀似乎比高點清晰,雖然目前高原區的盤整充滿不確定性,最終還是會反應。有些操盤手一定要選擇最完美的轉身,才會覺得過癮,但在人群爆滿的音樂會中,有些人寧可犧牲謝幕的安可曲,先行離場。


學會解讀指標 保護資產不受損

這幾年巴菲特持股的比例逐漸回升,但持有的現金比例也日益增高,巴菲特只做不說,默默累積實力在危機入市,至於我,是在參與中帶著謹慎,我想起索羅斯說的經典操盤心法,大意是就像參加嘉年華遊行,隨著狂歡的隊伍前進,也要腦筋清醒,隨時準備腳底抹油開溜。

看來有經驗的交易者,果然不同於葛老這樣的經濟學家。此刻,川普已當選美國總統,美股和全球經濟多出了各種可能的變數,這是全球關注的議題,我們所提的指標解讀有用嗎?時間會告訴我們。

解讀股市指標就像潘朵拉的盒子,因為有太多的連接性,易開難關,妳當時的一個提問,我花了3篇文章勉強把指標解讀的但書做了一些說明。指標提供了參考價值,但要能夠充分運用,需要加上經驗的輔才得以有精準的解讀,不同的操作策略有不同做法,參與股市並懂得做好保護,學會解讀經濟指標是不可或缺的,因為它提供了一個安全的底線。

※本專欄僅代表專家個人觀點​※​



其他內容請見《Money錢》2016年12月號第111期

理財工具推薦

下載簡單記帳APP

2022火速竄起記帳APP

3秒記一筆!迅速找出財務漏洞
介面清爽、無廣告、不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