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保險獎 精選頻道 購物車(0) 序號開通 影音課程 登入/註冊
每年都有不少類似這樣標題的文章出現,文章的套路也很一致。 “最厲害的人是能自控的人” “優秀的背後都是嚴苛的自律” “你自控的程度決定了你人生的高度” 例如:舉幾個名人極端自控的例子(比如,村上春樹30年如一日地每天4點起床,寫作5小時),然後號召我們提高自控力。 但可惜的是,這樣的文章看得再多,我們也無法做到像文中的那些人一樣有著非人的自控力。 因為自控力只是對某種現象的描述,它不是行為的原因,更不是行為的根源。 自控力其實是一個偽命題 村上春樹每天早上4點起床,很可能不是因為他超強的自控力,而是他的生物鐘如此。 從我記事時起,我外婆每天早上5點就起床,她能做到的原因不是因為自控力很強,而是睡不著,躺在床上反而腰疼。 中國歷史上,絕大多數的勞苦大眾都能做到幾十年如一日地早起晏眠,同樣不是因為他們的自控力強,而是生計所迫,不起床的話就會餓死。 每個人天生就有自我形像管理的本能,因此各種名人分享出來的自控行為,不可避免會經過包裝或者有選擇性的凸顯。 ●意志力驚人的喬布斯同樣會吸食大麻 ●自律的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控制不住自己到處偷情 ●分享各種嚴苛學習安排的學霸,同樣會在別人看不見的時候放縱自我玩遊戲。 人的生理機能決定了我們做不到絕對的自律,一味主觀上的自我控制是沒有可持續性的。 因為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雖然後期經過鍛煉會有所提升,但它依然有一個成長的極限。 無數古今中外的真人真事已經告訴我們:人只會飽暖思淫欲,不會飽暖思自律。 失去了約束,人人都會放縱 我們不能盲目地要求自己絕對自控,而是要清楚自己採取某個自控行為背後的目的是什麼,這個自控行為有沒有必要。 否則自控力沒提高,還變成強迫症或抑鬱症,就得不償失了。 其實作為普通人,我們做到以下四點相較於自控力,更能幫我們堅持做好一件事。 以疏代堵 追求絕對的自控,就是對自己各種慾望的封堵,這種方法不僅對人的要求很嚴苛,而且還會堵得越狠,反作用力越大。 這就像大禹的父親鯀採用“封堵”的方法導致治水失敗一樣。 鯀治水時,採用的是修築堤防的方法,哪兒發水就去堵哪兒,並隨著水勢的升高逐年加高加厚。 但水患無處不在,鯀只能疲於奔命地修築堤防,而且已有的堤防還會被水沖破,造成更大的破壞。 結果鯀治水九年也未見成效,只能負罪卸任,把治水的重擔交給了自己的兒子禹。 禹治水的方法就跟他的父親鯀完全不一樣了,他不再去堵住發水的地方,而是採用“疏導”的方法,疏通各地的水道,使水能夠順利地東流入海,結果成功治理了水患,成為家喻戶曉的大聖人。 因此,我們要採用大禹治水的方法,順勢而為。 不盲目追求絕對的自控力,而是允許自己有懈怠的時候,有計劃完不成的時候。 比如,覺得有點累了,那就去打個盹再來學習,而不是強打精神、暈暈沉沉地繼續。 心裡很想看下奧斯卡新獲獎的電影,那就擠出時間看完再繼續學習。 而且哪怕因為上面這些行為導致某個計劃未完成,也不要在心裡責備自己,而是坦然接受這次的計劃延誤。 這種疏導而不是封堵的做法,在快速滿足你的慾望之後,反而會幫你釋放掉壓抑的情緒,從而以更好的狀態面對學習和工作。 及時調節 以疏代堵會讓你避免過於追求自控力而適得其反的情況。 但一味的疏導也不行,最好還要在疏導的基礎上做好失控後的及時調節。 你可以回想下以下這段場景是否似曾相識: 你今天突然鬥志盎然,決定從明天起要做一個超級自律的人,因此制定了一份雄心勃勃的計劃,從早上6點到晚上11點都安排好了。 結果第二天一不小心,你6點沒能起床。 看到第一條任務就沒能完成,完美的計劃被破壞,你的雄心壯志立馬就消退了,想著今天就算了,明天再開始吧。 結果第三天臨時發生了一件事,計劃又未能執行,於是你非常地沮喪,然後就徹底放棄了… 隔了一個月後你突然又有鬥志了,將以上過程又重複了一遍… 上面的這段場景,就是一般人執行計劃的“標準”過程: 計劃失敗–>沮喪–>選擇放棄–>過一陣子再訂新計劃–>繼續失敗。 其實計劃的執行失敗並不可怕,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的計劃都是不能按時完成的。 相較於計劃失敗後的沮喪或放棄,更佳的做法是分析計劃為什麼會失敗,以及怎樣去改善。 加上了調節過程後,計劃的執行就是另一種行為方式了: 計劃失敗–>罵自己一頓–>分析計劃為啥失敗–>針對性調整–>繼續執行。 以上面計劃失敗的場景為例。 早上6點未能起床,我們罵過自己發洩了情緒之後,就可以快速分析下為何第一條任務就未能執行。  原因有兩個:  1、自己一向都是7:30才起床,突然提前到6點改變過大,一下子調整不過來。 2、對自控力要求太高,制定的計劃苛刻缺少彈性,導致不得不將一些事情安排到6點就開始。   分析出原因後,就可以針對性地做調整了: 1、從當天的計劃裡刪掉至少1/3的內容。 2、如果原先安排在6點起床要做的事沒被刪掉的話,就推遲到當天空出來的時間段裡完成。 相較於原先不是100分就是0分的做法,這種及時調節的方式,讓你更能坦然地接受已發生的延遲,從而能夠在開頭不順或中途遇挫的時候以不完美的狀態堅持做下去。 雖然不是100分,甚至有時連60分都沒有,但逐步的改善,遠遠好過雄心勃勃的失敗。 挖掘動力 以疏代堵、及時調節更側重於事後彌補。 如果要長期堅持做好一件事,最好還能挖掘出執行中的驅動力,這樣就可以減少執行中的不情願,以及事後彌補的工作量。 人最好的內在驅動力其實就兩個:慾望和恐懼。 1. 用好慾望 慾望會讓你自己巴不得去做某件事,哪怕有人阻止,你也會克服種種障礙去爭取。 ●好色的慾望會驅使你去追求帥哥或美女 ●貪吃的慾望會讓你對奶油雪糕沒有抗拒力,吃完一根還想再吃一根 ●生存的慾望會讓一個貧困的人每天打三份零工只是換取基本的溫飽。 越是低層次的生理慾望驅動力越強。 因此,你可以將自己要堅持的事跟這些生理慾望做關聯,以增加自己堅持的動力。 比如,你可以告訴自己“只要這次英語口語過關,3個月後就可以跟喜歡的妹子一起被外派到公司的海外辦事處”,這樣練習口語的動力是不是就源源不斷了呢。   2. 利用恐懼 慾望的動力來自於想去爭取某些東西,而恐懼的動力則來源於害怕失去。 從動力的即時強度來說,絕大多數時候恐懼都是高於慾望的。 根據心理學的研究,我們對失去感的恐懼強度是獲得感強度的10倍。 比如,因為害怕被罰錢而按時到公司上班的動力,絕對高於因為有獎勵而按時上班的動力。 因此,在某些難以堅持的關鍵時刻,你可以利用恐懼來推自己一把。 比如,在準備給老闆的匯報方案時,因為某個數據整理起來很燒腦,你想先玩一玩再寫,這時你就可以設想下因為方案匯報不過關,被老闆辭退的場景,動力瞬間就恢復了。 基於慾望和恐懼的不同特點,你可以用慾望來提供長期的動力,用恐懼來提供即時的動力。 當然,除了內部驅動力(慾望與恐懼)之外,你還可以藉助外部的動力。 比如利用我們天生的從眾心理,加入一些圈子共同學習或打卡運動;利用外部的監督,找一個人定期督促自己等。 養成習慣 以上三個方法“以疏代堵、及時調節、找到動力”,都是基於自己不是很情願的情況下,通過利誘相逼的方式讓自己堅持去做一件事或執行某個計劃。 其實,長期堅持做一件事最輕鬆的方式就是養成習慣。 養成習慣後,你幾乎無需意志力的驅動,甚至自己都未意識到就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下來了。 比如,你堅持一日三餐都用筷子吃飯,二三十年如一日,從未間斷,這個自控力是不是很驚人呢? 眾多文章裡推崇的名人自控力爆棚的各種故事,其實很多就是習慣。 因此,對於你想長期去做的事,在確定了這麼做值得後,不要一味想著靠自控力來堅持,而是嘗試將它轉變為習慣。 轉變後習慣後,在其他人的眼中,你就是一個“自控力”爆棚的人了,因為你也可以幾十年如一日地做一件事。 當然,每一個習慣的養成都是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的,因此你要認真選擇需要養成的習慣,而且一個階段盡量只投入在一個習慣的養成上。 結論 自控力其實是一個偽命題,它只是對現象的描述,是一個結果而非原因。 因為我們的生理機能限制,沒有人能做到絕對的自控,各種負面的情緒越壓抑反而越會爆發,或者會以各種心理疾病或性格扭曲的方式呈現。 因此,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需要的不是嚴苛的自控力,而是如何在失控之後快速調節回來。 如何合理挖掘各種動力來推動自己行動,以及如何靠習慣成自然來長期堅持一件事 。   本文轉載自投資心理學工程師,原文點此。        

告別「三分鐘熱度」,這4點比自控力重要100倍!

2020/06/16
自控力 , 自我成長

每年都有不少類似這樣標題的文章出現,文章的套路也很一致。

“最厲害的人是能自控的人”

“優秀的背後都是嚴苛的自律”

“你自控的程度決定了你人生的高度”

例如:舉幾個名人極端自控的例子(比如,村上春樹30年如一日地每天4點起床,寫作5小時),然後號召我們提高自控力。

但可惜的是,這樣的文章看得再多,我們也無法做到像文中的那些人一樣有著非人的自控力。

因為自控力只是對某種現象的描述,它不是行為的原因,更不是行為的根源。


自控力其實是一個偽命題


村上春樹每天早上4點起床,很可能不是因為他超強的自控力,而是他的生物鐘如此。

從我記事時起,我外婆每天早上5點就起床,她能做到的原因不是因為自控力很強,而是睡不著,躺在床上反而腰疼。

中國歷史上,絕大多數的勞苦大眾都能做到幾十年如一日地早起晏眠,同樣不是因為他們的自控力強,而是生計所迫,不起床的話就會餓死。

每個人天生就有自我形像管理的本能,因此各種名人分享出來的自控行為,不可避免會經過包裝或者有選擇性的凸顯。

●意志力驚人的喬布斯同樣會吸食大麻

●自律的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控制不住自己到處偷情

●分享各種嚴苛學習安排的學霸,同樣會在別人看不見的時候放縱自我玩遊戲。

人的生理機能決定了我們做不到絕對的自律,一味主觀上的自我控制是沒有可持續性的。

因為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雖然後期經過鍛煉會有所提升,但它依然有一個成長的極限。

無數古今中外的真人真事已經告訴我們:人只會飽暖思淫欲,不會飽暖思自律。

失去了約束,人人都會放縱

我們不能盲目地要求自己絕對自控,而是要清楚自己採取某個自控行為背後的目的是什麼,這個自控行為有沒有必要。

否則自控力沒提高,還變成強迫症或抑鬱症,就得不償失了。

其實作為普通人,我們做到以下四點相較於自控力,更能幫我們堅持做好一件事。

以疏代堵

追求絕對的自控,就是對自己各種慾望的封堵,這種方法不僅對人的要求很嚴苛,而且還會堵得越狠,反作用力越大。

這就像大禹的父親鯀採用“封堵”的方法導致治水失敗一樣。

鯀治水時,採用的是修築堤防的方法,哪兒發水就去堵哪兒,並隨著水勢的升高逐年加高加厚。

但水患無處不在,鯀只能疲於奔命地修築堤防,而且已有的堤防還會被水沖破,造成更大的破壞。

結果鯀治水九年也未見成效,只能負罪卸任,把治水的重擔交給了自己的兒子禹。

禹治水的方法就跟他的父親鯀完全不一樣了,他不再去堵住發水的地方,而是採用“疏導”的方法,疏通各地的水道,使水能夠順利地東流入海,結果成功治理了水患,成為家喻戶曉的大聖人。

因此,我們要採用大禹治水的方法,順勢而為。

不盲目追求絕對的自控力,而是允許自己有懈怠的時候,有計劃完不成的時候。

比如,覺得有點累了,那就去打個盹再來學習,而不是強打精神、暈暈沉沉地繼續。

心裡很想看下奧斯卡新獲獎的電影,那就擠出時間看完再繼續學習。

而且哪怕因為上面這些行為導致某個計劃未完成,也不要在心裡責備自己,而是坦然接受這次的計劃延誤。

這種疏導而不是封堵的做法,在快速滿足你的慾望之後,反而會幫你釋放掉壓抑的情緒,從而以更好的狀態面對學習和工作。

及時調節

以疏代堵會讓你避免過於追求自控力而適得其反的情況。

但一味的疏導也不行,最好還要在疏導的基礎上做好失控後的及時調節。

你可以回想下以下這段場景是否似曾相識:

你今天突然鬥志盎然,決定從明天起要做一個超級自律的人,因此制定了一份雄心勃勃的計劃,從早上6點到晚上11點都安排好了。

結果第二天一不小心,你6點沒能起床。

看到第一條任務就沒能完成,完美的計劃被破壞,你的雄心壯志立馬就消退了,想著今天就算了,明天再開始吧。

結果第三天臨時發生了一件事,計劃又未能執行,於是你非常地沮喪,然後就徹底放棄了…

隔了一個月後你突然又有鬥志了,將以上過程又重複了一遍…

上面的這段場景,就是一般人執行計劃的“標準”過程:

計劃失敗–>沮喪–>選擇放棄–>過一陣子再訂新計劃–>繼續失敗。

其實計劃的執行失敗並不可怕,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的計劃都是不能按時完成的。

相較於計劃失敗後的沮喪或放棄,更佳的做法是分析計劃為什麼會失敗,以及怎樣去改善。

加上了調節過程後,計劃的執行就是另一種行為方式了:

計劃失敗–>罵自己一頓–>分析計劃為啥失敗–>針對性調整–>繼續執行。

以上面計劃失敗的場景為例。

早上6點未能起床,我們罵過自己發洩了情緒之後,就可以快速分析下為何第一條任務就未能執行。 

原因有兩個: 

1、自己一向都是7:30才起床,突然提前到6點改變過大,一下子調整不過來。

2、對自控力要求太高,制定的計劃苛刻缺少彈性,導致不得不將一些事情安排到6點就開始。

 

分析出原因後,就可以針對性地做調整了:

1、從當天的計劃裡刪掉至少1/3的內容。

2、如果原先安排在6點起床要做的事沒被刪掉的話,就推遲到當天空出來的時間段裡完成。

相較於原先不是100分就是0分的做法,這種及時調節的方式,讓你更能坦然地接受已發生的延遲,從而能夠在開頭不順或中途遇挫的時候以不完美的狀態堅持做下去。

雖然不是100分,甚至有時連60分都沒有,但逐步的改善,遠遠好過雄心勃勃的失敗。

挖掘動力

以疏代堵、及時調節更側重於事後彌補。

如果要長期堅持做好一件事,最好還能挖掘出執行中的驅動力,這樣就可以減少執行中的不情願,以及事後彌補的工作量。

人最好的內在驅動力其實就兩個:慾望和恐懼。

1. 用好慾望

慾望會讓你自己巴不得去做某件事,哪怕有人阻止,你也會克服種種障礙去爭取。

●好色的慾望會驅使你去追求帥哥或美女

●貪吃的慾望會讓你對奶油雪糕沒有抗拒力,吃完一根還想再吃一根

●生存的慾望會讓一個貧困的人每天打三份零工只是換取基本的溫飽。

越是低層次的生理慾望驅動力越強。

因此,你可以將自己要堅持的事跟這些生理慾望做關聯,以增加自己堅持的動力。

比如,你可以告訴自己“只要這次英語口語過關,3個月後就可以跟喜歡的妹子一起被外派到公司的海外辦事處”,這樣練習口語的動力是不是就源源不斷了呢。

 

2. 利用恐懼

慾望的動力來自於想去爭取某些東西,而恐懼的動力則來源於害怕失去。

從動力的即時強度來說,絕大多數時候恐懼都是高於慾望的。

根據心理學的研究,我們對失去感的恐懼強度是獲得感強度的10倍。

比如,因為害怕被罰錢而按時到公司上班的動力,絕對高於因為有獎勵而按時上班的動力。

因此,在某些難以堅持的關鍵時刻,你可以利用恐懼來推自己一把。

比如,在準備給老闆的匯報方案時,因為某個數據整理起來很燒腦,你想先玩一玩再寫,這時你就可以設想下因為方案匯報不過關,被老闆辭退的場景,動力瞬間就恢復了。

基於慾望和恐懼的不同特點,你可以用慾望來提供長期的動力,用恐懼來提供即時的動力。

當然,除了內部驅動力(慾望與恐懼)之外,你還可以藉助外部的動力。

比如利用我們天生的從眾心理,加入一些圈子共同學習或打卡運動;利用外部的監督,找一個人定期督促自己等。

養成習慣

以上三個方法“以疏代堵、及時調節、找到動力”,都是基於自己不是很情願的情況下,通過利誘相逼的方式讓自己堅持去做一件事或執行某個計劃。

其實,長期堅持做一件事最輕鬆的方式就是養成習慣。

養成習慣後,你幾乎無需意志力的驅動,甚至自己都未意識到就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下來了。

比如,你堅持一日三餐都用筷子吃飯,二三十年如一日,從未間斷,這個自控力是不是很驚人呢?

眾多文章裡推崇的名人自控力爆棚的各種故事,其實很多就是習慣。

因此,對於你想長期去做的事,在確定了這麼做值得後,不要一味想著靠自控力來堅持,而是嘗試將它轉變為習慣。

轉變後習慣後,在其他人的眼中,你就是一個“自控力”爆棚的人了,因為你也可以幾十年如一日地做一件事。

當然,每一個習慣的養成都是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的,因此你要認真選擇需要養成的習慣,而且一個階段盡量只投入在一個習慣的養成上。


結論


自控力其實是一個偽命題,它只是對現象的描述,是一個結果而非原因。

因為我們的生理機能限制,沒有人能做到絕對的自控,各種負面的情緒越壓抑反而越會爆發,或者會以各種心理疾病或性格扭曲的方式呈現。

因此,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需要的不是嚴苛的自控力,而是如何在失控之後快速調節回來。

如何合理挖掘各種動力來推動自己行動,以及如何靠習慣成自然來長期堅持一件事 。

 

本文轉載自投資心理學工程師,原文點此

 

 

 

 

bnmoney-640x250.jpg


理財工具推薦

下載Money錢 - 理財知識隨身讀APP

提供最優質的財經文章、影音

1.股市、保險、房地產,掌握最新財經動態
2.專家、名人駐站,提供深度產業分析
3.課程、影音專區,讓動手深度學習

下載【Money錢 - 理財知識隨身讀】,提前預約財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