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保險獎 精選頻道 購物車(0) 序號開通 影音課程 登入/註冊
投資市場充斥著各式各樣的預測數據,但這些數字往往存在重大偏誤的可能性,所以其實投資真正要處理的,是該如何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讓它成為制定投資策略的重要考量因素。 每到年底,報社、電視台和雜誌社會蜂擁而至,邀請分析師預測來年的市場走向,有些單位甚至以賽馬式報導的方式,比較每一位分析師的年度預測,看看誰會成為眼光精準的大預測家。 最佳分析師因能預測牛市熊市,或最近的衰退或復甦而聲名遠播。在極端的案例中,率先呼籲金融危機或極端熊市的經濟學家或分析師,甚至會成為全球巨星。 對經濟學家和分析師來說,誘惑不在於給出高品質的預測,而是為股市復甦或經濟成長給出含小數點的精準預測值。這讓我想到小說家威廉.西姆斯(William Gilmore Simms)曾言:「經濟學家提出有小數點的預測值,是為了證明他們有幽默感。」 有些人可能會說,這些預測只是行銷手法,投資人不會認真以待,但我知道有很多分析師和經濟學家每天都會做這樣的預測,即使他們知道,這些預測的價值可能不如用來印這些預測的那張紙。這些專家說,他們的客戶常常會跟他們要預測值,以決定如何分配投資組合。 分析師20年所做預測中有13年都是錯的 然而,我不覺得分析師做這麼精準的預測,純粹只是為了要討好客戶和記者而已。畢竟即使是沒有人在乎這些預測時,他們還是繼續做出數字極為精準的預測。 如果精細的預測是可靠的,那我對此一點意見也沒有。但如下圖所示,過去分析師做出的預測,與實際情況可說是大相徑庭。舉例來說,1999年初,分析師預測標普500指數會上漲8.8%,而實際指數漲了19.5%,表示分析師過於悲觀,誤差是10.8%。2018年初,分析師預測標普500指數將大漲10.3%,但實際上卻下跌了6.2%,表示分析師過於樂觀,誤差為16.6%。 分析師在過去這20年來所做的預測中,有13年都是錯的,誤差超過10%,預測值中位數誤差則為4.6%。這20年來,標普指數的平均年報酬率是3.6%,將預測值與之相比,顯然這些預測的不確定性,與近來的市場報酬率相差無幾。 也許我對這些可憐的分析師太過嚴格了,也許我們別把焦點放在實際的數字上,而是關注走向。明年股市會上漲或是下跌?結果顯示,過去20年來,他們只有9次預測正確。也就是說,分析師預測股市走向的能力,可能跟丟銅板的效果差不多。 保護資產的最佳策略將資金均分到每項投資 忽略不可靠的點預測(相對於區間預測)是一回事,但投資人心中仍有疑問,想知道要怎麼保護自己的投資,避免受到不確定性的侵擾。 讓投資組合多元化,自然就能解決不確定性的問題。畢竟如果未來捉摸不定,那就別把全部的資金都放在一檔股票或少數幾項投資上。這已經是老生常談,但多元化確實是面對未知結果的最佳防護。但另一個問題來了,假如我想在10項投資當中,讓我的資金多元化,那我該如何分配每一項的資金多寡? 分配比重的方式有很多種,但我建議可以先後退一步,問問自己:如果對未來一無所知,我會怎麼做?對未來的趨勢一概不知,不知道美股表現未來是否優於日股,或科技股是否會優於生技股,甚至不知道股票表現是否會優於債券。 當然,現在回頭看,可以很清楚看到過去這幾10年來,美股的表現大幅超越日股,這個世紀以來,股票的表現也優於債券。我們下一階段就可以利用這些知識,但現在,先假設我就是一無所知,那麼最佳策略就是把資金平均投入每一項投資。 我問投資人,在他們的投資組合中,有哪一部分是他不喜歡的,有些人會說他們沒有不喜歡的部分,因為所有投資的表現都很好。這是個警訊,如果是非常多元的投資組合,就一定會有你不喜歡的投資,因為這些投資會虧錢,或是表現不佳,好的多元投資本是如此。當然,在多元化的投資組合中,一定會有你喜愛的投資,因為這些投資的報酬很高。如果你每一步都走對了,那贏家賺的錢就不只是抵銷輸家損失的錢而已。 等比例投資組合的缺點在於無法個別調整風險 倫敦商學院教授維克多.迪米格(Victor DeMiguel)和同事做了一項具開創性的研究,他們想衡量等比例投資組合,於是將其實際表現與典型的最佳化投資組合相較。研究結果發現,14組最佳化的投資組合中,沒有一組能擊敗等比例投資組合的表現。 他們甚至預估,假設投資的資產共有25項,若最佳化的投資組合要勝過等比例投資組合,則需要3,000個月(250年)的資料才能達成。 如果歷史資料少於上述所需的月份,那麼針對不同資產的報酬所形成的預測誤差,就會壓倒多元化產生的益處,讓簡單的等比例投資組合相形之下占有優勢。但大多數的投資組合都會投資超過25種股票和債券,因而需要數千年的資料,才能克服不同資產的報酬帶來的預測誤差。 等比例投資組合主要的挑戰,在於要為每一位投資人個別調整風險概況是不可能的。如果每一份資產投入的資金都相同,那這個投資組合的風險是多少就是多少。如果風險大到投資人難以承受,也很難將之調降至可接受的程度。 處理這個難題的其中一個方法是假設我們了解資產的風險,但對其未來的報酬一無所知。例如,我們可以很有自信的說,股票的變數比債券還多,股票也會帶來較高的短期損失。 面對不確定性最好的方法就是要保持彈性 風險溢酬的學術研究有數百個,雖然大多數的研究因資料探勘或是內容過於複雜,而無法為投資人所用,但的確有一些案例顯示,投資特定類型的資產(如動能股或價值股)將會帶來系統性的優勢,而我們當然會想投資這些表現略勝一籌的資產,藉此獲益。 最後,我想強調,也許面對不確定性最好的方法,就是要保持彈性。婚姻也許會等到死亡才將彼此分開,但投資很少會撐這麼久。即使是因投資期限是「永遠」而聲名大噪的巴菲特,在遇到公司發展不如預期或環境轉變時,也願意將投資脫手。 每一位投資人都必須找到平衡,要長期持有投資,才能使其發揮潛力,但面對可能影響報酬的長期前景,又要隨之應變。如何在兩者之間達到平衡,將是每位投資人必修的課題。(摘錄自《投資底線》/樂金文化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鎖定2020年10月號《Money錢》

別輕易相信股市預言家 20年預測中有13年是錯的!

2020/10/07
股市預測 , 投資策略 , 資產配置 , 分散風險 , 誤差

投資市場充斥著各式各樣的預測數據,但這些數字往往存在重大偏誤的可能性,所以其實投資真正要處理的,是該如何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讓它成為制定投資策略的重要考量因素。

每到年底,報社、電視台和雜誌社會蜂擁而至,邀請分析師預測來年的市場走向,有些單位甚至以賽馬式報導的方式,比較每一位分析師的年度預測,看看誰會成為眼光精準的大預測家。

最佳分析師因能預測牛市熊市,或最近的衰退或復甦而聲名遠播。在極端的案例中,率先呼籲金融危機或極端熊市的經濟學家或分析師,甚至會成為全球巨星。

對經濟學家和分析師來說,誘惑不在於給出高品質的預測,而是為股市復甦或經濟成長給出含小數點的精準預測值。這讓我想到小說家威廉.西姆斯(William Gilmore Simms)曾言:「經濟學家提出有小數點的預測值,是為了證明他們有幽默感。」

有些人可能會說,這些預測只是行銷手法,投資人不會認真以待,但我知道有很多分析師和經濟學家每天都會做這樣的預測,即使他們知道,這些預測的價值可能不如用來印這些預測的那張紙。這些專家說,他們的客戶常常會跟他們要預測值,以決定如何分配投資組合。

分析師20年所做預測中
有13年都是錯的

然而,我不覺得分析師做這麼精準的預測,純粹只是為了要討好客戶和記者而已。畢竟即使是沒有人在乎這些預測時,他們還是繼續做出數字極為精準的預測。

如果精細的預測是可靠的,那我對此一點意見也沒有。但如下圖所示,過去分析師做出的預測,與實際情況可說是大相徑庭。舉例來說,1999年初,分析師預測標普500指數會上漲8.8%,而實際指數漲了19.5%,表示分析師過於悲觀,誤差是10.8%。2018年初,分析師預測標普500指數將大漲10.3%,但實際上卻下跌了6.2%,表示分析師過於樂觀,誤差為16.6%。

分析師在過去這20年來所做的預測中,有13年都是錯的,誤差超過10%,預測值中位數誤差則為4.6%。這20年來,標普指數的平均年報酬率是3.6%,將預測值與之相比,顯然這些預測的不確定性,與近來的市場報酬率相差無幾。

也許我對這些可憐的分析師太過嚴格了,也許我們別把焦點放在實際的數字上,而是關注走向。明年股市會上漲或是下跌?結果顯示,過去20年來,他們只有9次預測正確。也就是說,分析師預測股市走向的能力,可能跟丟銅板的效果差不多。

wrong-analyze.jpg

保護資產的最佳策略
將資金均分到每項投資

忽略不可靠的點預測(相對於區間預測)是一回事,但投資人心中仍有疑問,想知道要怎麼保護自己的投資,避免受到不確定性的侵擾。

讓投資組合多元化,自然就能解決不確定性的問題。畢竟如果未來捉摸不定,那就別把全部的資金都放在一檔股票或少數幾項投資上。這已經是老生常談,但多元化確實是面對未知結果的最佳防護。但另一個問題來了,假如我想在10項投資當中,讓我的資金多元化,那我該如何分配每一項的資金多寡?

分配比重的方式有很多種,但我建議可以先後退一步,問問自己:如果對未來一無所知,我會怎麼做?對未來的趨勢一概不知,不知道美股表現未來是否優於日股,或科技股是否會優於生技股,甚至不知道股票表現是否會優於債券。

當然,現在回頭看,可以很清楚看到過去這幾10年來,美股的表現大幅超越日股,這個世紀以來,股票的表現也優於債券。我們下一階段就可以利用這些知識,但現在,先假設我就是一無所知,那麼最佳策略就是把資金平均投入每一項投資。

我問投資人,在他們的投資組合中,有哪一部分是他不喜歡的,有些人會說他們沒有不喜歡的部分,因為所有投資的表現都很好。這是個警訊,如果是非常多元的投資組合,就一定會有你不喜歡的投資,因為這些投資會虧錢,或是表現不佳,好的多元投資本是如此。當然,在多元化的投資組合中,一定會有你喜愛的投資,因為這些投資的報酬很高。如果你每一步都走對了,那贏家賺的錢就不只是抵銷輸家損失的錢而已。

等比例投資組合的缺點
在於無法個別調整風險

倫敦商學院教授維克多.迪米格(Victor DeMiguel)和同事做了一項具開創性的研究,他們想衡量等比例投資組合,於是將其實際表現與典型的最佳化投資組合相較。研究結果發現,14組最佳化的投資組合中,沒有一組能擊敗等比例投資組合的表現。

他們甚至預估,假設投資的資產共有25項,若最佳化的投資組合要勝過等比例投資組合,則需要3,000個月(250年)的資料才能達成。

如果歷史資料少於上述所需的月份,那麼針對不同資產的報酬所形成的預測誤差,就會壓倒多元化產生的益處,讓簡單的等比例投資組合相形之下占有優勢。但大多數的投資組合都會投資超過25種股票和債券,因而需要數千年的資料,才能克服不同資產的報酬帶來的預測誤差。

等比例投資組合主要的挑戰,在於要為每一位投資人個別調整風險概況是不可能的。如果每一份資產投入的資金都相同,那這個投資組合的風險是多少就是多少。如果風險大到投資人難以承受,也很難將之調降至可接受的程度。

處理這個難題的其中一個方法是假設我們了解資產的風險,但對其未來的報酬一無所知。例如,我們可以很有自信的說,股票的變數比債券還多,股票也會帶來較高的短期損失。

面對不確定性最好的方法
就是要保持彈性

風險溢酬的學術研究有數百個,雖然大多數的研究因資料探勘或是內容過於複雜,而無法為投資人所用,但的確有一些案例顯示,投資特定類型的資產(如動能股或價值股)將會帶來系統性的優勢,而我們當然會想投資這些表現略勝一籌的資產,藉此獲益。

最後,我想強調,也許面對不確定性最好的方法,就是要保持彈性。婚姻也許會等到死亡才將彼此分開,但投資很少會撐這麼久。即使是因投資期限是「永遠」而聲名大噪的巴菲特,在遇到公司發展不如預期或環境轉變時,也願意將投資脫手。

每一位投資人都必須找到平衡,要長期持有投資,才能使其發揮潛力,但面對可能影響報酬的長期前景,又要隨之應變。如何在兩者之間達到平衡,將是每位投資人必修的課題。(摘錄自《投資底線》/樂金文化出版)

 

157book-cover.jpg

更多精彩內容,請鎖定2020年10月號《Money錢》

money-640x250.jpg


理財工具推薦

下載簡單記帳APP

2022火速竄起記帳APP

3秒記一筆!迅速找出財務漏洞
介面清爽、無廣告、不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