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保險獎 精選頻道 購物車(0) 序號開通 影音課程 登入/註冊
科技股的大多頭行情,因 2020 年疫情而再大爆發一波,各種科技題材如過江之鯽,而且不論好壞都漲,讓投資人賺得滿盆滿缽,但是多頭卻似乎於今(2022)年受阻?今年以來科技股持續大修正,「科技股多頭到頂」的說法甚囂塵上,科技股並被預期會因升息週期開始而步下「漲聲舞台」。 在這股升息逆風下,各種科技題材也開始被嚴格檢視,以釐清哪些具有實際投資價值,哪些只是一時炒作?又或者中長期成長趨勢是否出現變化?投資人該以什麼樣的態度、做法來因應? 政策支持+科技突破電動車多年慘澹後一朝翻身 想要了解新創科技題材的可能演變,以及股價表現,2020 年、2021 年火紅的電動車與元宇宙題材是不錯的切入點。 首先來看電動車的情況。在 2020 年疫情爆發之前,市場對電動車前景存疑,雖然 2014 年左右主要國家開始發展電動車,例如英國首富 Dyson 投入 20 億美元研發,中國也出現理想、蔚來、小鵬 3 大電動汽車廠,以及特斯拉在上海建廠等,但接下來 6 年電動車市場慘澹,糾紛也不斷。 Dyson 在 2019 年宣布放棄,特斯拉被指控抄襲,車子「自燃」更是電動車業者共同面臨的問題,這段期間特斯拉股價疲弱,蔚來汽車則在下市邊緣徘徊。誰知,電動車產業卻於 2020 年迎來戲劇化的大轉折,當年全球疫情大爆發,封城、民眾減少外出下,電動汽車卻交出銷售量較 2019 年成長近 4 成的佳績。 歸納原因主要有2個,首先是政策支持。為了降低疫情對經濟的衝擊,各國政府增加財政支出,新能源汽車為主要項目之一,電動車順勢而為,因此逆勢翻盤。 其次,電池技術進步,根本地解決成本太貴的問題。先前,續航力、成本過高一直是電動車電池的 2 大問題,特斯拉雖解決了續航問題,但無法降低電池成本,直到 2020 年終於研發出讓電池大幅降低成本的方法,再加上政策大量補貼,電池價格已是 10 年前的 10分 之 1,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晶片製造商台積電等 2020 年股價一路奔高。 當然,電動車先驅特斯拉的股價也從 2020 年 3 月的低點起漲,於 2021 年 1 月初來到第一個波段高點,漲幅達 929%,隨後股價歷經 4 個月修正,跌幅約 33%,然後再起一波漲勢,股價最高達 1,222.09 美元(2021/11/1),漲幅 110%,龍頭特斯拉市值在 2021 年底時約 1.9 兆美元(2021/12/28),比當時排名 2 至 8 名的汽車廠商市值合計還要高。 不只特斯拉股價風光,對電動車市場野心勃勃、原本在下市邊緣徘徊的蔚來汽車,全年賣了 400 多輛電動車,股價於 2020 年下半年翻了 10 倍,小鵬則在美國上市。此外,傳統汽車大廠福特、奧迪等,及中國的百度、小米、滴滴、富士康等都投入電動車市場爭奪賽中。 電動車從無人問津到各大廠搶奪,顯示新創科技的成長過程並非一路順暢,股價雖一路向上,但短期修正的幅度不容小看。 疫情加速元宇宙萌芽臉書引發大廠競相爭逐 2021 年被稱為元宇宙的元年,臉書改名為元宇宙(Meta),騰訊、微軟等巨擘也都進軍元宇宙,還有明星在元宇宙開演唱會、買地,以及 NFT 以天價出售。其實,元宇宙並不是新名詞,第一次出現是在 1992 年一部科幻小說《雪崩》,當時的互聯網尚未普及,作者卻描繪了一家科技公司開發完全虛擬世界,只要戴上虛擬實境(VR)眼鏡,人們就可以在網路世界中正常社交、生活、工作、買房、蓋樓、交易等,這是第一次對元宇宙概念的描述。 為何時隔 30 年,元宇宙概念突然火了?打前鋒的是遊戲公司 Roblox 上市,Roblox 成立於 2006 年,2017 年才開始引入 VR 的體驗,該公司於 2021 年直接上市,為吸引眾多散戶買進,以「打造一個初期的元宇宙」來強力宣傳炒作,招股書中出現「元宇宙」10餘次,強調遊戲有自己的交易系統、貨幣等。 因為 Roblox 強力造勢,導致 2021 年 3、4 月份時Google搜索的詞頻圖中,「元宇宙」的搜尋次數突然增加,但搜索次數大爆發卻是 10 月臉書宣布改名。臉書共同創辦人祖克柏(Mark Zuckerberg)在記者會宣布臉書母公司改名為「Meta」(元宇宙),並進軍元宇宙,但其實尚未有實際產品。 為何在元宇宙發展初期,臉書就宣布投入 100 億美元來研發相關產品,而微軟、蘋果、騰訊等也紛紛宣布進軍? 綜合多份國外相關報導,臉書搶進元宇宙是因自 2018 年起就跟各種負面新聞綁在一起,包括洩漏用戶隱私、對陰謀政治活動放任、對虛假新聞缺乏審核、對未成年缺乏保護等,因此臉書母公司改名來跟臉書區隔,以保護旗下 IG、What’s App 等。 臉書的大動作,讓其他巨頭沒辦法無視,元宇宙領域的領跑者微軟在 VR 眼鏡已有相關技術而且具領先地位,微軟旗下也有一個協作平台 Mesh,可以戴上 VR 眼鏡來進行協同工作。此外,已經在研究 VR 眼鏡的蘋果表示會加大研發力度,字節跳動、騰訊、台灣多家企業等也紛紛表示將跨入或進行購併。 元宇宙雖因巨頭湧入而備受期待,但整體產業的供需、型態等依然眾說紛紜,仍屬萌芽期,實際獲利挹注並不顯著,現階段相關公司的股價上漲大多純屬「做夢行情」的炒作,大漲一波後於 2021 年 11 月中出現快速且幅度大的修正。 科技創新存活與成長關鍵在民眾是否普及應用 從電動車與元宇宙的例子可以了解,一個新創產業要能存活下來甚至成長,需要政策支持、特定企業大力推進、傳統大廠競逐、互聯網巨頭加入等多方配合,而從萌芽期到成長期的最大關鍵就是廣大的終端消費者是否都需要用到。 資策會資深顧問陳子昂以元宇宙為例說明:頻寬與數位雙身(Digital Twin,又稱數位分身) 是元宇宙最關鍵的 2 個技術。頻寬要夠,否則跑不動 AR、VR,因此全球開通 5G,元宇宙應用才逐漸發展。 但是數位雙身對於目前許多民眾來說並不需要,加上 VR 技術仍有待提升,元宇宙相關應用仍在萌芽初期。 人工智慧(AI)的發展也可明顯看出這樣的軌跡,60 年前已有 AI 這個名詞,30 年前陳子昂念碩士時,就有學生以 AI 為碩士論文,但卻找不到相關工作。到了 60 年後的現在, AI 職缺卻非常多,這是因為 5G、物聯網與大數據普及,讓 AI 的學習越來越快,商業應用越來越可行。 因此,以消費者實際需求來做最終判斷,是掌握新創科技商機的關鍵,指標則是市場滲透率。陳子昂根據多年的經驗指出,市場滲透率已大於 5%,並往 10% 方向走,通常就進入高速成長期,此時投資人再買進,承擔的風險較萌芽期低,但卻能抓到股價上漲的主升段。 為何不是以企業的獲利成長率來做衡量?因為一些新創科技的獲利基期非常低,少少的獲利就可能擁有非常高的成長率,但實際上對該企業整體獲利的挹注非常有限,缺乏實質基本面下,股價雖容易大漲,但也容易大跌。 科技題材均具長期成長趨勢但產業週期不同 表現差距大 以目前5G、AI(智能)、電動車、區塊鏈鏈圈、元宇宙、低軌衛星、太空旅行(SpaceX)、資安等火紅題材,綜合陳子昂、群益創新科技基金經理黃俊斌、野村高科技基金及野村e科技基金謝文雄的看法,這些都具有長期成長的趨勢,只是,若以市場滲透率來判斷其產業週期位置,專家們意見不盡相同,相同的部分是:1. 太空旅行與元宇宙屬萌芽期;2. 高速成長期有5G 通訊、電動車、AI、物聯網、高速運算(HPC)、資安。 分歧的則有:1. 低軌衛星,部分認為由萌芽進入成長期,部分認為正要進入高速成長期;2. 第 3 代半導體與區塊鏈鏈圈,萌芽期或成長初期均可能;3. 第 1 代與第 2 代半導體可能處於高速成長期,或即將邁入成熟期。 了解各題材所處的產業生命週期後,接下來還需要就其未來前景、潛力標的,以及如何投資操作加以了解,投資篇將詳細說明。   錢雜誌APP上線啦!快下載你的隨身理財寶典:https://emagazine.page.link/AtYg 更多精彩內容,請鎖定2022年3月號《Money錢》  ( 圖:shutterstock,僅示意 / 本文內容純屬參考,並非投資建議,投資前請謹慎為上 )

5G、電動車、AI 獲利支撐 拉抬股價,邁入高速成長期!現在進場還來得及嗎?

2022/03/04
5G , 電動車 , 人工智慧(AI) , 元宇宙 , 科技題材

科技股的大多頭行情,因 2020 年疫情而再大爆發一波,各種科技題材如過江之鯽,而且不論好壞都漲,讓投資人賺得滿盆滿缽,但是多頭卻似乎於今(2022)年受阻?今年以來科技股持續大修正,「科技股多頭到頂」的說法甚囂塵上,科技股並被預期會因升息週期開始而步下「漲聲舞台」。

在這股升息逆風下,各種科技題材也開始被嚴格檢視,以釐清哪些具有實際投資價值,哪些只是一時炒作?又或者中長期成長趨勢是否出現變化?投資人該以什麼樣的態度、做法來因應?

政策支持+科技突破
電動車多年慘澹後一朝翻身

想要了解新創科技題材的可能演變,以及股價表現,2020 年、2021 年火紅的電動車與元宇宙題材是不錯的切入點。

首先來看電動車的情況。在 2020 年疫情爆發之前,市場對電動車前景存疑,雖然 2014 年左右主要國家開始發展電動車,例如英國首富 Dyson 投入 20 億美元研發,中國也出現理想、蔚來、小鵬 3 大電動汽車廠,以及特斯拉在上海建廠等,但接下來 6 年電動車市場慘澹,糾紛也不斷。

Dyson 在 2019 年宣布放棄,特斯拉被指控抄襲,車子「自燃」更是電動車業者共同面臨的問題,這段期間特斯拉股價疲弱,蔚來汽車則在下市邊緣徘徊。誰知,電動車產業卻於 2020 年迎來戲劇化的大轉折,當年全球疫情大爆發,封城、民眾減少外出下,電動汽車卻交出銷售量較 2019 年成長近 4 成的佳績。

歸納原因主要有2個,首先是政策支持。為了降低疫情對經濟的衝擊,各國政府增加財政支出,新能源汽車為主要項目之一,電動車順勢而為,因此逆勢翻盤。

其次,電池技術進步,根本地解決成本太貴的問題。先前,續航力、成本過高一直是電動車電池的 2 大問題,特斯拉雖解決了續航問題,但無法降低電池成本,直到 2020 年終於研發出讓電池大幅降低成本的方法,再加上政策大量補貼,電池價格已是 10 年前的 10分 之 1,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晶片製造商台積電等 2020 年股價一路奔高。

當然,電動車先驅特斯拉的股價也從 2020 年 3 月的低點起漲,於 2021 年 1 月初來到第一個波段高點,漲幅達 929%,隨後股價歷經 4 個月修正,跌幅約 33%,然後再起一波漲勢,股價最高達 1,222.09 美元(2021/11/1),漲幅 110%,龍頭特斯拉市值在 2021 年底時約 1.9 兆美元(2021/12/28),比當時排名 2 至 8 名的汽車廠商市值合計還要高。

不只特斯拉股價風光,對電動車市場野心勃勃、原本在下市邊緣徘徊的蔚來汽車,全年賣了 400 多輛電動車,股價於 2020 年下半年翻了 10 倍,小鵬則在美國上市。此外,傳統汽車大廠福特、奧迪等,及中國的百度、小米、滴滴、富士康等都投入電動車市場爭奪賽中。

電動車從無人問津到各大廠搶奪,顯示新創科技的成長過程並非一路順暢,股價雖一路向上,但短期修正的幅度不容小看。

疫情加速元宇宙萌芽
臉書引發大廠競相爭逐

2021 年被稱為元宇宙的元年,臉書改名為元宇宙(Meta),騰訊、微軟等巨擘也都進軍元宇宙,還有明星在元宇宙開演唱會、買地,以及 NFT 以天價出售。其實,元宇宙並不是新名詞,第一次出現是在 1992 年一部科幻小說《雪崩》,當時的互聯網尚未普及,作者卻描繪了一家科技公司開發完全虛擬世界,只要戴上虛擬實境(VR)眼鏡,人們就可以在網路世界中正常社交、生活、工作、買房、蓋樓、交易等,這是第一次對元宇宙概念的描述。

為何時隔 30 年,元宇宙概念突然火了?打前鋒的是遊戲公司 Roblox 上市,Roblox 成立於 2006 年,2017 年才開始引入 VR 的體驗,該公司於 2021 年直接上市,為吸引眾多散戶買進,以「打造一個初期的元宇宙」來強力宣傳炒作,招股書中出現「元宇宙」10餘次,強調遊戲有自己的交易系統、貨幣等。

因為 Roblox 強力造勢,導致 2021 年 3、4 月份時Google搜索的詞頻圖中,「元宇宙」的搜尋次數突然增加,但搜索次數大爆發卻是 10 月臉書宣布改名。臉書共同創辦人祖克柏(Mark Zuckerberg)在記者會宣布臉書母公司改名為「Meta」(元宇宙),並進軍元宇宙,但其實尚未有實際產品。

為何在元宇宙發展初期,臉書就宣布投入 100 億美元來研發相關產品,而微軟、蘋果、騰訊等也紛紛宣布進軍?

綜合多份國外相關報導,臉書搶進元宇宙是因自 2018 年起就跟各種負面新聞綁在一起,包括洩漏用戶隱私、對陰謀政治活動放任、對虛假新聞缺乏審核、對未成年缺乏保護等,因此臉書母公司改名來跟臉書區隔,以保護旗下 IG、What’s App 等。

臉書的大動作,讓其他巨頭沒辦法無視,元宇宙領域的領跑者微軟在 VR 眼鏡已有相關技術而且具領先地位,微軟旗下也有一個協作平台 Mesh,可以戴上 VR 眼鏡來進行協同工作。此外,已經在研究 VR 眼鏡的蘋果表示會加大研發力度,字節跳動、騰訊、台灣多家企業等也紛紛表示將跨入或進行購併。

元宇宙雖因巨頭湧入而備受期待,但整體產業的供需、型態等依然眾說紛紜,仍屬萌芽期,實際獲利挹注並不顯著,現階段相關公司的股價上漲大多純屬「做夢行情」的炒作,大漲一波後於 2021 年 11 月中出現快速且幅度大的修正。

科技創新存活與成長
關鍵在民眾是否普及應用

從電動車與元宇宙的例子可以了解,一個新創產業要能存活下來甚至成長,需要政策支持、特定企業大力推進、傳統大廠競逐、互聯網巨頭加入等多方配合,而從萌芽期到成長期的最大關鍵就是廣大的終端消費者是否都需要用到。

資策會資深顧問陳子昂以元宇宙為例說明:頻寬與數位雙身(Digital Twin,又稱數位分身) 是元宇宙最關鍵的 2 個技術。頻寬要夠,否則跑不動 AR、VR,因此全球開通 5G,元宇宙應用才逐漸發展。

但是數位雙身對於目前許多民眾來說並不需要,加上 VR 技術仍有待提升,元宇宙相關應用仍在萌芽初期。

人工智慧(AI)的發展也可明顯看出這樣的軌跡,60 年前已有 AI 這個名詞,30 年前陳子昂念碩士時,就有學生以 AI 為碩士論文,但卻找不到相關工作。到了 60 年後的現在, AI 職缺卻非常多,這是因為 5G、物聯網與大數據普及,讓 AI 的學習越來越快,商業應用越來越可行。

因此,以消費者實際需求來做最終判斷,是掌握新創科技商機的關鍵,指標則是市場滲透率。陳子昂根據多年的經驗指出,市場滲透率已大於 5%,並往 10% 方向走,通常就進入高速成長期,此時投資人再買進,承擔的風險較萌芽期低,但卻能抓到股價上漲的主升段。

為何不是以企業的獲利成長率來做衡量?因為一些新創科技的獲利基期非常低,少少的獲利就可能擁有非常高的成長率,但實際上對該企業整體獲利的挹注非常有限,缺乏實質基本面下,股價雖容易大漲,但也容易大跌。

45454185126451.jpg

科技題材均具長期成長趨勢
但產業週期不同 表現差距大

以目前5G、AI(智能)、電動車、區塊鏈鏈圈、元宇宙、低軌衛星、太空旅行(SpaceX)、資安等火紅題材,綜合陳子昂、群益創新科技基金經理黃俊斌、野村高科技基金及野村e科技基金謝文雄的看法,這些都具有長期成長的趨勢,只是,若以市場滲透率來判斷其產業週期位置,專家們意見不盡相同,相同的部分是:1. 太空旅行與元宇宙屬萌芽期;2. 高速成長期有5G 通訊、電動車、AI、物聯網、高速運算(HPC)、資安。

分歧的則有:1. 低軌衛星,部分認為由萌芽進入成長期,部分認為正要進入高速成長期;2. 第 3 代半導體與區塊鏈鏈圈,萌芽期或成長初期均可能;3. 第 1 代與第 2 代半導體可能處於高速成長期,或即將邁入成熟期。

了解各題材所處的產業生命週期後,接下來還需要就其未來前景、潛力標的,以及如何投資操作加以了解,投資篇將詳細說明。

 

錢雜誌APP上線啦!快下載你的隨身理財寶典:https://emagazine.page.link/AtYg

更多精彩內容,請鎖定2022年3月號《Money錢》

 ( 圖:shutterstock,僅示意 / 本文內容純屬參考,並非投資建議,投資前請謹慎為上 )

money-640x250.jpg


理財工具推薦

下載簡單記帳APP

2022火速竄起記帳APP

3秒記一筆!迅速找出財務漏洞
介面清爽、無廣告、不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