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保險獎 精選頻道 購物車(0) 序號開通 影音課程 登入/註冊
自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後,世界各國不斷降息救經濟,台灣自然也不例外。使得國銀1年期的定存利率就沒再超過1.5%,因此在低利率的環境下,存股投資法逐漸成為顯學,加上有不少成功的存股達人都站出來分享自己的存股投資法,讓更多的投資人得以接觸、學習,並加以仿效。   這些存股達人的投資法中,不約而同地都有「零成本投資法」。在經過分析這些存股達人的零成本投資法後,可以歸納出兩種類型:第一種是透過長時間的持有,經由每年領取股利來降低原始成本,當累計領取的股利超過原始成本後,就達成零成本投資。第二種是透過實現資本增值,舉例來說,就是當原始成本為100萬的持股上漲10%後,賣出其中的90%取回本金,剩下的持股就是零成本投資。   其實,不論是哪一種方法,都只是讓投資人在心理上認為目前的持股成本是零,進而不會受到股價漲跌的影響,以達成長期領股息賺取被動收入的終極目標。這個理論聽起來很簡單、合理,但實際執行成效如何呢?   執行零成本存股 有心理關卡要突破   這裡我分享實際操作豐藝(6189)的經驗。我自2011年到2012年中開始陸續買進,之後就是一路持有到2014年股價超過40元後,開始陸續獲利了結,只留下買進成本是17~18元的部位。   按第二種零成本投資法計算,我留下的持股成本不但是零,還是負的。但是按第一種零成本投資法計算,我的持股還不算零成本。我當時的想法是:扣除已領取的現金股息7.4元(2012年:2.2元、2013年:2.2元、2014年:3元),持股成本已經下降到約10.5元,並且預期之後每年可領取2.5~3元的現金股利,因此約4年後就可以達到零成本投資的目標。在那之後,豐藝的基本面雖然沒問題,股息發放還稍微超出預期(2015年:3.2元),股價卻在2014年6月20日達到最高價41元後,就在35~40元間區間盤整,然後在2015年7月開始從37元快速下跌,最後我在2015年8月13日以27.7元出清持股,並買進其他覺得不錯的公司,結束這次零成本投資法的存股體驗。   儘管在心理上認為持股成本已經是零,但實際上心情還是會受到股價的漲跌所牽動,尤其在看到帳上獲利從100%以上快速下降到50%的時候,怎麼可能不受影響呢?加上原本就是認為股價已被高估才開始賣出,卻還是留下一些部位,把它們當作零成本,這不但失去原本可以輕鬆落袋的獲利,也失去買進其他被低估公司股票的機會,這一來一往可以說是雙重打擊。   執行不如想像中容易 仍應回歸基本面研究   經過這次執行零成本投資法的存股經驗,讓我覺得這個投資法還有許多更深的層面需要思考,並不如表面上看起來這麼容易執行並獲得成功。   我認為零成本投資法主要是鼓勵投資人長期持有,並透過領取股息來分享公司的營運成果,可是執行的結果要能讓人滿意,卻有一個大前提沒被提到——就是被投資公司的「還原股價」要能「長期穩定向上」,否則就是賺了股息卻賠了價差。像我在豐藝的存股操作中,多持有的兩年賺了6.2元的股息,卻賠了13元價差,真是得不償失!所以,這又回到還是需要研判公司是否能持續過去的表現,以及探討股價相對於公司基本面是否合理的基本分析問題。   經過這次的零成本投資法體驗後,我還是決定使用我先前的操作方法,當股價高於合理價格時,就會開始尋找股價低於合理價格的公司,然後慢慢進行轉換,以加速資金累積的效率,而不會使用零成本投資的想法留下任何部位。   在此引述投資大師約翰.坦伯頓爵士的話:由於股價經常大幅度波動,因此常有機會賣掉價格偏高(相對於內在價值而言)的股票,轉而買進價格顯著偏低的股票。交易若能提升投資組合的內在價值,長期而言,通常能提升投資收益。 本專欄僅代表專家個人觀點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Money錢》2017年2月號第113期  

零成本投資法的迷思與精進

2017/02/18
存股,零成本投資法

自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後,世界各國不斷降息救經濟,台灣自然也不例外。使得國銀1年期的定存利率就沒再超過1.5%,因此在低利率的環境下,存股投資法逐漸成為顯學,加上有不少成功的存股達人都站出來分享自己的存股投資法,讓更多的投資人得以接觸、學習,並加以仿效。
 
這些存股達人的投資法中,不約而同地都有「零成本投資法」。在經過分析這些存股達人的零成本投資法後,可以歸納出兩種類型:第一種是透過長時間的持有,經由每年領取股利來降低原始成本,當累計領取的股利超過原始成本後,就達成零成本投資。第二種是透過實現資本增值,舉例來說,就是當原始成本為100萬的持股上漲10%後,賣出其中的90%取回本金,剩下的持股就是零成本投資。
 
其實,不論是哪一種方法,都只是讓投資人在心理上認為目前的持股成本是零,進而不會受到股價漲跌的影響,以達成長期領股息賺取被動收入的終極目標。這個理論聽起來很簡單、合理,但實際執行成效如何呢?
 

執行零成本存股
有心理關卡要突破

 
這裡我分享實際操作豐藝(6189)的經驗。我自2011年到2012年中開始陸續買進,之後就是一路持有到2014年股價超過40元後,開始陸續獲利了結,只留下買進成本是17~18元的部位。
 
按第二種零成本投資法計算,我留下的持股成本不但是零,還是負的。但是按第一種零成本投資法計算,我的持股還不算零成本。我當時的想法是:扣除已領取的現金股息7.4元(2012年:2.2元、2013年:2.2元、2014年:3元),持股成本已經下降到約10.5元,並且預期之後每年可領取2.5~3元的現金股利,因此約4年後就可以達到零成本投資的目標。在那之後,豐藝的基本面雖然沒問題,股息發放還稍微超出預期(2015年:3.2元),股價卻在2014年6月20日達到最高價41元後,就在35~40元間區間盤整,然後在2015年7月開始從37元快速下跌,最後我在2015年8月13日以27.7元出清持股,並買進其他覺得不錯的公司,結束這次零成本投資法的存股體驗。
 
儘管在心理上認為持股成本已經是零,但實際上心情還是會受到股價的漲跌所牽動,尤其在看到帳上獲利從100%以上快速下降到50%的時候,怎麼可能不受影響呢?加上原本就是認為股價已被高估才開始賣出,卻還是留下一些部位,把它們當作零成本,這不但失去原本可以輕鬆落袋的獲利,也失去買進其他被低估公司股票的機會,這一來一往可以說是雙重打擊。
 

執行不如想像中容易
仍應回歸基本面研究

 
經過這次執行零成本投資法的存股經驗,讓我覺得這個投資法還有許多更深的層面需要思考,並不如表面上看起來這麼容易執行並獲得成功。
 
我認為零成本投資法主要是鼓勵投資人長期持有,並透過領取股息來分享公司的營運成果,可是執行的結果要能讓人滿意,卻有一個大前提沒被提到——就是被投資公司的「還原股價」要能「長期穩定向上」,否則就是賺了股息卻賠了價差。像我在豐藝的存股操作中,多持有的兩年賺了6.2元的股息,卻賠了13元價差,真是得不償失!所以,這又回到還是需要研判公司是否能持續過去的表現,以及探討股價相對於公司基本面是否合理的基本分析問題。
 
經過這次的零成本投資法體驗後,我還是決定使用我先前的操作方法,當股價高於合理價格時,就會開始尋找股價低於合理價格的公司,然後慢慢進行轉換,以加速資金累積的效率,而不會使用零成本投資的想法留下任何部位。
 
在此引述投資大師約翰.坦伯頓爵士的話:由於股價經常大幅度波動,因此常有機會賣掉價格偏高(相對於內在價值而言)的股票,轉而買進價格顯著偏低的股票。交易若能提升投資組合的內在價值,長期而言,通常能提升投資收益。


本專欄僅代表專家個人觀點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Money錢》2017年2月號第113期
 

money-640x250.jpg


理財工具推薦

下載簡單記帳APP

2022火速竄起記帳APP

3秒記一筆!迅速找出財務漏洞
介面清爽、無廣告、不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