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保險獎 精選頻道 購物車(0) 序號開通 影音課程 登入/註冊
  一位單親媽媽,在退休前夕,收到兒子從美國捎來的信。奇怪的是,信中還夾著一張3萬美元的支票,她開心地想:「一定是兒子要接我去美國住,還給我旅費,真是貼心。」 但事實剛好相反,信中寫到:「媽媽,我與太太討論後決定,不歡迎妳來美國和我們一起住,如果妳認為對我有養育之恩,我用市價計算,大約2萬多美元,再加一點利息,總共還妳3萬美元。」 單親媽媽看到兒子寫的絕情信,頓時悲從中來,腦海中不斷浮現她從年輕時拼命工作,幫兒子存教育金,供他到美國念書,讓他在美國定居,為的就是希望退休後可以到美國依靠兒子、享清福。 含辛茹苦卻換來晚景淒涼,這時她才頓悟,原來養孩子是責任和義務,但老後想依靠孩子,可是天大的錯誤。   花千萬養出博士啃老族   不只這位單親媽媽,一位大學教授也花了上千萬元供兒子到國外念書。當兒子拿到博士學位返台後,教授還透過關係幫兒子找工作,不料卻被他大吼:「幹麼工作,你不是留了幾間房子給我,靠租金就可以生活,不是嗎?」 也有一對上流夫妻,資助兒子出國留學攻讀博士,回國後,媽媽幫兒子找工作,他卻覺得自己是博士,不願意做一般大學生或高職畢業生一個月3、4萬元的工作,每天待在家裡打電動,等媽媽叫他吃飯,或是開著爸爸的跑車,用媽媽給的好幾萬元零用錢,出門擺闊購物,年近40歲,樂得賴在家裡當啃老族。 以上這些都是溺愛型父母養出的高學歷小孩,而這些孩子也真的盡到自己的本分,並達成父母對他們的期待,專心把書念好,完全不管錢的事情,認為錢的事就是父母的事,自己不用煩惱,「這不就是父母教我的嗎?」啃老族不解地說。 就像最近震驚日本的社會新聞,一位44歲啃老又有暴力傾向的繭居族,不但不工作,每個月花新台幣9萬元在電玩遊戲上,甚至對父母說:「擅自把我生下來,就要擔起照顧責任,到我死前最後一刻。」後來因為父親擔心兒子傷害附近的小學生,迫不得已手刃啃老兒的性命。   猶太人從生活教起  16歲就做財務規劃   財經作家李柏鋒認為:「與其給小孩百萬元教育金,不如教他學習經濟獨立。」 就像猶太人父母不會把「幫小孩存教育金」列為最重要的事,而是優先給予「生存教育」,也就是訓練小孩獨立生活,照顧自己、養活自己,用工作換取生活所需。 而且猶太人把家中當作訓練小孩獨立的學習場所,包括要求小孩從小幫忙做家事、學習煮飯,因為不會煮飯就沒有資格做學問;小孩16歲以後,則要求他們自己打工賺錢,做好高等教育的財務計劃。 反觀台灣父母卻總是把存教育金排在的第一順位,想盡辦法供應小孩一切金錢所需,甚至幫他們規劃人生。 例如從小孩13歲開始,每年花數十萬元供他們唸私立國中,認為私立學校管教嚴格,從早上7點念書到晚上9點再回家,小孩不易學壞;寒暑假再花數十萬元,讓他們出國遊學增廣見聞;高中繼續讓孩子念私立學校,大學念完,若還不想工作,沒關係,給小孩一筆錢出國遊學找人生方向。 這一路從小到大增廣見聞的花費,全由父母支付,所有賺錢、吃苦的事都由爸媽吞忍承擔,因此造就出沒有獨立思考能力、不願經濟獨立的40~50萬名龐大啃老族。 「雖然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中國人的天性,但是我比較希望,小孩能參與父母賺錢的過程,知道賺錢的辛苦,他必須要自己爭氣,而不是靠父母的犧牲來換取相對好的學校,這樣培養小孩反而有害他的身心狀態。」中區CFP聯誼會會長吳盛富感嘆地說。   每月3千元買基金  滾出200萬教育金   那比較均衡的做法是什麼呢?可以參考基金教母蕭碧燕的建議:一方面培養小孩正確的價值觀,一方面做好教育金長期準備,但前提是不能排擠或犧牲自己未來的退休金。 在教育金準備部分,蕭碧燕的做法是從小孩5歲開始,每個月用3,000元定期定額幫他買基金。而每年3.6萬元投資金額是這樣來的:小孩當年度壓歲錢,加上她自己額外提撥的費用。例如小孩當年度壓歲錢2萬元,她就另外再添1萬6,000元。 蕭碧燕每年的教育金投資金額固定為3萬6,000元,即使收入提高,也不會增加,而且當教育金儲蓄帳戶累積到100萬元時,就不再投入新資金,而是讓原有累積的金額繼續滾存。 至於基金標的,她會定期檢視、汰弱留強,停利不停損,透過這樣的方式,到小孩23歲時,這筆教育金已經滾到200萬元。然後再將這200萬元拿去買3檔債券基金,每月領到的配息金額1萬2,000元,又再定期定額投入3檔股票型基金,用配息基金養股票型基金,就能生生不息。 蕭碧燕的想法是,父母可以幫小孩存教育金,但不是將所有資金投入,而是設定一個儲蓄上限,例如可以設定分18年,將100萬元本金分批投入教育金帳戶(包含小孩每年的壓歲錢),金額一滿就不再投資,將更多資金用於自己的退休規劃。   第一志願菁英  9成老後生活堪慮   作家吳淡如也是透過定期定額幫女兒存錢。她是從女兒出生的第1個月開始,每月5日扣款1萬元,定期定額買大中華區、印度或新興市場股票基金,其中大中華區基金占投資比重8成,印度或新興市場股票基金占2成。 除了每月定期定額,吳淡如也把小孩每年領到的壓歲錢投入這個基金帳戶。女兒滿8歲那年,她檢視基金績效一看,總共累積300萬元,其中投入的本金不到120萬元,投資報酬率高達2.5倍。 「在我看來,念第一志願的菁英,年過半百後,只有不到10%的人可以說我退休沒有問題。」吳淡如在新書《人生雖已看破,仍要突破》中提到若只會念書,不會理財,退休堪慮。 而理財是經濟獨立很重要的一環,幾乎和把書讀好同等重要,而且可以說是必備的生存技能。但可惜的是,台灣教育教得很少,有些父母甚至不和孩子談錢,讓小孩活在無金錢觀的世界裡。   過度投資小孩教育  沒錢退休別期待小孩養   為了避免養出這樣的小孩,李柏鋒除了每月提撥3,000元買元大台灣50 ETF(0050),幫小孩準備一筆錢,同時也會透過零用錢,教導小孩養成記帳習慣,從小練習把自己的錢管理好(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記帳小夥伴>>https://bit.ly/2Y8UzWz)。到小孩18歲以後,就必須靠自己打工或是借學貸完成高等教育,慢慢放手讓小孩經濟獨立。 李柏鋒強調,養兒防老的時代已經過去,現代父母要靠自己存退休金,而不是把希望放在小孩身上。因此,在收入有限下,要避免過度投資在孩子身上,例如有些父母收入普通,卻讓小孩念貴族學校,以為這樣是投資小孩,幫他們未來的人脈鋪路,但其實只是打腫臉充胖子,同時犧牲了自己的老後退休金。 吳盛富則提供一個衡量教育金的財務比例給父母參考:「若家庭年收入低於150萬元,教育費最好不超過家庭年收入10%,若超過20%,就是過度投資(儲蓄)小孩的教育金。」而且在投資小孩教育的同時,父母也要開一個退休專戶,幫自己存退休金,讓教育金與退休金並進。 如果收入有限,建議父母要優先存退休金,因為小孩高等教育費雖然高,但比較有彈性,可以透過孩子自己打工、借學貸等方式籌措,但退休金要去哪借?只能靠自己存。 「很現實的是,如果把錢都拿去給小孩念書,自己卻沒錢退休,當小孩長大你開口向他要錢,他卻沒錢給你時,不是很慘?」吳盛富提醒父母一定要拿捏好教育金與退休金的平衡點,讓小孩與自己的未來都充滿希望,不為錢所困。

花千萬養出博士 兒子卻大吼為何要工作!?存教育金不如教小孩經濟獨立

2019/07/18
啃老族 , 教育金

 

一位單親媽媽,在退休前夕,收到兒子從美國捎來的信。奇怪的是,信中還夾著一張3萬美元的支票,她開心地想:「一定是兒子要接我去美國住,還給我旅費,真是貼心。」

但事實剛好相反,信中寫到:「媽媽,我與太太討論後決定,不歡迎妳來美國和我們一起住,如果妳認為對我有養育之恩,我用市價計算,大約2萬多美元,再加一點利息,總共還妳3萬美元。」

單親媽媽看到兒子寫的絕情信,頓時悲從中來,腦海中不斷浮現她從年輕時拼命工作,幫兒子存教育金,供他到美國念書,讓他在美國定居,為的就是希望退休後可以到美國依靠兒子、享清福。

含辛茹苦卻換來晚景淒涼,這時她才頓悟,原來養孩子是責任和義務,但老後想依靠孩子,可是天大的錯誤。

 

花千萬養出博士啃老族

 

不只這位單親媽媽,一位大學教授也花了上千萬元供兒子到國外念書。當兒子拿到博士學位返台後,教授還透過關係幫兒子找工作,不料卻被他大吼:「幹麼工作,你不是留了幾間房子給我,靠租金就可以生活,不是嗎?」

也有一對上流夫妻,資助兒子出國留學攻讀博士,回國後,媽媽幫兒子找工作,他卻覺得自己是博士,不願意做一般大學生或高職畢業生一個月3、4萬元的工作,每天待在家裡打電動,等媽媽叫他吃飯,或是開著爸爸的跑車,用媽媽給的好幾萬元零用錢,出門擺闊購物,年近40歲,樂得賴在家裡當啃老族。

以上這些都是溺愛型父母養出的高學歷小孩,而這些孩子也真的盡到自己的本分,並達成父母對他們的期待,專心把書念好,完全不管錢的事情,認為錢的事就是父母的事,自己不用煩惱,「這不就是父母教我的嗎?」啃老族不解地說。

就像最近震驚日本的社會新聞,一位44歲啃老又有暴力傾向的繭居族,不但不工作,每個月花新台幣9萬元在電玩遊戲上,甚至對父母說:「擅自把我生下來,就要擔起照顧責任,到我死前最後一刻。」後來因為父親擔心兒子傷害附近的小學生,迫不得已手刃啃老兒的性命。

 

猶太人從生活教起  16歲就做財務規劃

 

財經作家李柏鋒認為:「與其給小孩百萬元教育金,不如教他學習經濟獨立。」

就像猶太人父母不會把「幫小孩存教育金」列為最重要的事,而是優先給予「生存教育」,也就是訓練小孩獨立生活,照顧自己、養活自己,用工作換取生活所需。

而且猶太人把家中當作訓練小孩獨立的學習場所,包括要求小孩從小幫忙做家事、學習煮飯,因為不會煮飯就沒有資格做學問;小孩16歲以後,則要求他們自己打工賺錢,做好高等教育的財務計劃。

反觀台灣父母卻總是把存教育金排在的第一順位,想盡辦法供應小孩一切金錢所需,甚至幫他們規劃人生。

例如從小孩13歲開始,每年花數十萬元供他們唸私立國中,認為私立學校管教嚴格,從早上7點念書到晚上9點再回家,小孩不易學壞;寒暑假再花數十萬元,讓他們出國遊學增廣見聞;高中繼續讓孩子念私立學校,大學念完,若還不想工作,沒關係,給小孩一筆錢出國遊學找人生方向。

這一路從小到大增廣見聞的花費,全由父母支付,所有賺錢、吃苦的事都由爸媽吞忍承擔,因此造就出沒有獨立思考能力、不願經濟獨立的40~50萬名龐大啃老族。

「雖然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中國人的天性,但是我比較希望,小孩能參與父母賺錢的過程,知道賺錢的辛苦,他必須要自己爭氣,而不是靠父母的犧牲來換取相對好的學校,這樣培養小孩反而有害他的身心狀態。」中區CFP聯誼會會長吳盛富感嘆地說。

 

每月3千元買基金  滾出200萬教育金

 

那比較均衡的做法是什麼呢?可以參考基金教母蕭碧燕的建議:一方面培養小孩正確的價值觀,一方面做好教育金長期準備,但前提是不能排擠或犧牲自己未來的退休金。

在教育金準備部分,蕭碧燕的做法是從小孩5歲開始,每個月用3,000元定期定額幫他買基金。而每年3.6萬元投資金額是這樣來的:小孩當年度壓歲錢,加上她自己額外提撥的費用。例如小孩當年度壓歲錢2萬元,她就另外再添1萬6,000元。

蕭碧燕每年的教育金投資金額固定為3萬6,000元,即使收入提高,也不會增加,而且當教育金儲蓄帳戶累積到100萬元時,就不再投入新資金,而是讓原有累積的金額繼續滾存。

至於基金標的,她會定期檢視、汰弱留強,停利不停損,透過這樣的方式,到小孩23歲時,這筆教育金已經滾到200萬元。然後再將這200萬元拿去買3檔債券基金,每月領到的配息金額1萬2,000元,又再定期定額投入3檔股票型基金,用配息基金養股票型基金,就能生生不息。

蕭碧燕的想法是,父母可以幫小孩存教育金,但不是將所有資金投入,而是設定一個儲蓄上限,例如可以設定分18年,將100萬元本金分批投入教育金帳戶(包含小孩每年的壓歲錢),金額一滿就不再投資,將更多資金用於自己的退休規劃。

 

第一志願菁英  9成老後生活堪慮

 

作家吳淡如也是透過定期定額幫女兒存錢。她是從女兒出生的第1個月開始,每月5日扣款1萬元,定期定額買大中華區、印度或新興市場股票基金,其中大中華區基金占投資比重8成,印度或新興市場股票基金占2成。

除了每月定期定額,吳淡如也把小孩每年領到的壓歲錢投入這個基金帳戶。女兒滿8歲那年,她檢視基金績效一看,總共累積300萬元,其中投入的本金不到120萬元,投資報酬率高達2.5倍。

「在我看來,念第一志願的菁英,年過半百後,只有不到10%的人可以說我退休沒有問題。」吳淡如在新書《人生雖已看破,仍要突破》中提到若只會念書,不會理財,退休堪慮。

而理財是經濟獨立很重要的一環,幾乎和把書讀好同等重要,而且可以說是必備的生存技能。但可惜的是,台灣教育教得很少,有些父母甚至不和孩子談錢,讓小孩活在無金錢觀的世界裡。

 

過度投資小孩教育  沒錢退休別期待小孩養

 

為了避免養出這樣的小孩,李柏鋒除了每月提撥3,000元買元大台灣50 ETF(0050),幫小孩準備一筆錢,同時也會透過零用錢,教導小孩養成記帳習慣,從小練習把自己的錢管理好(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記帳小夥伴>>https://bit.ly/2Y8UzWz)。到小孩18歲以後,就必須靠自己打工或是借學貸完成高等教育,慢慢放手讓小孩經濟獨立。

李柏鋒強調,養兒防老的時代已經過去,現代父母要靠自己存退休金,而不是把希望放在小孩身上。因此,在收入有限下,要避免過度投資在孩子身上,例如有些父母收入普通,卻讓小孩念貴族學校,以為這樣是投資小孩,幫他們未來的人脈鋪路,但其實只是打腫臉充胖子,同時犧牲了自己的老後退休金。

吳盛富則提供一個衡量教育金的財務比例給父母參考:「若家庭年收入低於150萬元,教育費最好不超過家庭年收入10%,若超過20%,就是過度投資(儲蓄)小孩的教育金。」而且在投資小孩教育的同時,父母也要開一個退休專戶,幫自己存退休金,讓教育金與退休金並進。

如果收入有限,建議父母要優先存退休金,因為小孩高等教育費雖然高,但比較有彈性,可以透過孩子自己打工、借學貸等方式籌措,但退休金要去哪借?只能靠自己存。

「很現實的是,如果把錢都拿去給小孩念書,自己卻沒錢退休,當小孩長大你開口向他要錢,他卻沒錢給你時,不是很慘?」吳盛富提醒父母一定要拿捏好教育金與退休金的平衡點,讓小孩與自己的未來都充滿希望,不為錢所困。

money-640x250.jpg


理財工具推薦

下載Money錢 - 理財知識隨身讀APP

提供最優質的財經文章、影音

1.股市、保險、房地產,掌握最新財經動態
2.專家、名人駐站,提供深度產業分析
3.課程、影音專區,讓動手深度學習

下載【Money錢 - 理財知識隨身讀】,提前預約財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