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保險獎 精選頻道 購物車(0) 序號開通 影音課程 登入/註冊
金管會保險局局長施瓊華說:「保險不是理財工具,而是保障型商品。」言下之意保險歸保險,投資歸投資,民眾不該將保險與投資混淆,而是要回歸保險精神,以保障層面為主。 儲蓄險之所以要重新整頓的原因在於,國人往往買了大量儲蓄險,造成高保費、低保額的現象。根據保發中心統計資料顯示,2018年壽險總保費高達3.67兆元,但國人平均保額卻只有56萬元,意味著國人對風險概念的不足,也對投資理財存在錯誤的觀念。 國人偏好用保險來儲蓄,是因大多數人不具備足夠的理財知識與能力,或者可能在投資股市或基金上失利,以致於不敢再承擔投資風險。而儲蓄險強調利率比定存高、可強迫儲蓄、繳費期滿後解約金大於所繳保費,甚至繳費期間內可以每年領還本金至身故,因此深受保守族群青睞。   保險主要是在解決  人生的老病死殘風險   安睿宏觀理財規劃顧問平台共同創辦人邱正弘認為,透過這次金管會的政策,落實保險高度監管,讓保險回歸《保險法》第1條的真義:「保險是當事人約定,一方交付保險費於他方,他方對於因不可預料,或不可抗力之事故所致之損害,負擔賠償財物之行為。」 人生最大的憾事是,死得太早,責任未了;活得太久,晚景淒涼;病得太長,情何以堪;殘得太重,無以為繼。因此,邱正弘提醒,除了「老」不是無常,死、病、殘都是無常,一旦發生死病殘,就會面臨生活費、孝養金、教育金、醫療費、喪葬費用等經濟負擔,此時除了投資,就剩下保險的保障。正因為人生風險無常,才會在可能的風險發生前,預先用保險小錢來轉嫁風險,事先做好防範措施。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過程,人身保險有4大險種,目的在於解決不同人生現況的保險問題,壽險是解決死的問題、傷害險是解決殘的問題、健康險是解決病的問題,至於活得太長,導致退休金準備不足的風險,就需要靠年金險來移轉。   健康險穿衣理論  建立正確的投保順序   國人購買保險,普遍以儲蓄險及終身壽險為主,但遇到重大疾病可能無法負擔。邱正弘提出「健康險穿衣理論」,幫助民眾規劃基本保障的正確購買觀念。 根據「健康險穿衣理論」,全民健保就像是內衣、內褲,每位國人都有的基本保障,但商業保險如同外衣、外褲,可以彌補全民健保的不足,像是罹患癌症等重大疾病,需要使用標靶藥物或執行先進的手術,需要大筆的醫療費用,此時就可以用醫療日額及實支實付險去支付雜支,減少經濟負擔。 另外,近幾年保險公司推出的「失能(原殘廢險)、失能扶助險」,則是如同加一層保護衣的概念,萬一病了、殘了,除了需要醫藥費,還可能因此造成收入中斷,也需要家人照顧或是請看護,就可以用失能、失能扶助險支付相關費用。 其次需要購買的醫療保險為「癌症險、重大疾病險、長照險」。當罹患癌症時,癌症險可以先拿一小筆錢支應,而重大疾病險則是一次性給付一大筆金額,民眾可依照自身經濟考量做選擇,若是能力許可,建議可以增加「長期看護險」、「意外醫療險」以及「門診手術險」。     買保險要優先選擇  低保費、高保障的定期險   保險是整個風險管理的其中一環,面對不同風險有不同的處理方式,以個人需求跟預算為主。邱正弘提到,定期壽險是低保費、高保障的險種,民眾在規劃保險時,應以定期險為優先,把省下的錢用來做長期有效的投資。 多數國人對於風險概念明顯不足,也對投資理財存有錯誤觀念,以至於在購買保險時,認為自己不會這麼早走,也覺得買了沒用到就算浪費,因此把錢拿去買低保障、高保費的儲蓄險。 對此,邱正弘提醒,保戶在購買保險前應該捫心自問:「買保險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什麼?」一切還是要回到「需求分析」,有保障需求但資金預算不足的人,更應該透過保險來轉嫁「低頻率高損失」的風險。一般保險公司銷售的定期壽險都屬於低保費、高保障的商品,較能符合保戶預算。 公勝保經好加在事業部副理孫詠明認為,若預算有限又想要擁有充足的保障,不妨先以定期險為主,將年輕時規劃定期險省下的保費,留做專款專戶醫療金或是做好投資規劃,老年時獲利可能會翻倍。   年輕時解決家庭責任  退休時面對生活、醫療所需   台灣正式進入高齡化社會,65歲以上老年人口超過325萬人,14歲以下幼年人口只有309萬多人,身處少子化、老年化世代,須謹慎思考到底需要哪些保障? 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主任彭金隆說,很多民眾對保障型商品概念產生混淆,建議以50歲當作分界點,50歲以前,可能小孩還未成年、房貸尚未繳清,會面臨死亡缺口,應當以死亡為保障層面;50歲之後的風險不是來自死亡,而是老後活太長但退休沒錢,此時擁有儲蓄險(如年金險)反而能補足老後保障缺口。彭金隆認為解決老後風險的規劃,應該包括因應長壽必須做的資金安排,以及充足的醫療保障。 邱正弘強調,許多消費者未充分衡量與考慮清楚,就購買了超過自己財務能力可負擔的保單,進而讓每年現金流量變為負債。其實購買保險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自己與家人對於未來生活能免於恐懼與安心,是一份對家人負責任及愛的表現。

買高利儲蓄險就錯了! 你該買的保險是這些

2019/07/11
保險 , 儲蓄險

金管會保險局局長施瓊華說:「保險不是理財工具,而是保障型商品。」言下之意保險歸保險,投資歸投資,民眾不該將保險與投資混淆,而是要回歸保險精神,以保障層面為主。

儲蓄險之所以要重新整頓的原因在於,國人往往買了大量儲蓄險,造成高保費、低保額的現象。根據保發中心統計資料顯示,2018年壽險總保費高達3.67兆元,但國人平均保額卻只有56萬元,意味著國人對風險概念的不足,也對投資理財存在錯誤的觀念。

國人偏好用保險來儲蓄,是因大多數人不具備足夠的理財知識與能力,或者可能在投資股市或基金上失利,以致於不敢再承擔投資風險。而儲蓄險強調利率比定存高、可強迫儲蓄、繳費期滿後解約金大於所繳保費,甚至繳費期間內可以每年領還本金至身故,因此深受保守族群青睞。

 

保險主要是在解決  人生的老病死殘風險

 

安睿宏觀理財規劃顧問平台共同創辦人邱正弘認為,透過這次金管會的政策,落實保險高度監管,讓保險回歸《保險法》第1條的真義:「保險是當事人約定,一方交付保險費於他方,他方對於因不可預料,或不可抗力之事故所致之損害,負擔賠償財物之行為。」

人生最大的憾事是,死得太早,責任未了;活得太久,晚景淒涼;病得太長,情何以堪;殘得太重,無以為繼。因此,邱正弘提醒,除了「老」不是無常,死、病、殘都是無常,一旦發生死病殘,就會面臨生活費、孝養金、教育金、醫療費、喪葬費用等經濟負擔,此時除了投資,就剩下保險的保障。正因為人生風險無常,才會在可能的風險發生前,預先用保險小錢來轉嫁風險,事先做好防範措施。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過程,人身保險有4大險種,目的在於解決不同人生現況的保險問題,壽險是解決死的問題、傷害險是解決殘的問題、健康險是解決病的問題,至於活得太長,導致退休金準備不足的風險,就需要靠年金險來移轉。

 

健康險穿衣理論  建立正確的投保順序

 

國人購買保險,普遍以儲蓄險及終身壽險為主,但遇到重大疾病可能無法負擔。邱正弘提出「健康險穿衣理論」,幫助民眾規劃基本保障的正確購買觀念。

根據「健康險穿衣理論」,全民健保就像是內衣、內褲,每位國人都有的基本保障,但商業保險如同外衣、外褲,可以彌補全民健保的不足,像是罹患癌症等重大疾病,需要使用標靶藥物或執行先進的手術,需要大筆的醫療費用,此時就可以用醫療日額及實支實付險去支付雜支,減少經濟負擔。

另外,近幾年保險公司推出的「失能(原殘廢險)、失能扶助險」,則是如同加一層保護衣的概念,萬一病了、殘了,除了需要醫藥費,還可能因此造成收入中斷,也需要家人照顧或是請看護,就可以用失能、失能扶助險支付相關費用。

其次需要購買的醫療保險為「癌症險、重大疾病險、長照險」。當罹患癌症時,癌症險可以先拿一小筆錢支應,而重大疾病險則是一次性給付一大筆金額,民眾可依照自身經濟考量做選擇,若是能力許可,建議可以增加「長期看護險」、「意外醫療險」以及「門診手術險」。

 

 


立即登入會員,每天可免費閱讀5篇VIP文章!
或立即訂閱可無限閱讀!
(文章未完,請登入繼續觀看)
立即登入會員,每天可免費閱讀5篇VIP文章!
或立即訂閱可無限閱讀!

理財工具推薦

下載保險小存摺-彚整保障不打折APP

幫你找出「對」的保險、「夠」的保額、「好」的預算

1.一次彚整你買過的所有保險
2.清楚明白自己的所有保障
3.全台唯一的保單自主管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