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保險獎 精選頻道 購物車(0) 序號開通 影音課程 登入/註冊
一、隨機漫步 凡是未來發展和方向不能依據過去行為加以推測者,就是所謂的「隨機漫步」,如果用在股票市場上,指的則是短期的股價變動無法預測。       二、投資與投機 投資:是購買資產來獲得合理並可預期收入,或是長期增值的一種方法,投資人會買進幾年內或幾十年內可能產生源源不絕現金獲利、資本利得的股票。 投機:是對於獲得報酬的期間長短及可預測報酬程度,投機客希望買進幾天內或幾周內就可以短期獲利。     三、通貨膨脹 投資人不能輕忽通貨膨脹,如果保持在2~3%這樣遠低於1970年代早期水準,依然對於我們的購買力有嚴重影響,1962~2014年期間,近4%的通貨膨脹所帶來影響,報紙價格上漲49倍、巧克力棒上漲20倍。 即使是面對輕微的通貨膨脹,也必須採取適當的投資策略來維持購買力,否則勢必難逃生活水準日益低下的噩運。   趕快來看看手中的股票能不能留...「選股神器APP」點我免費下載         四、磐石理論 磐石理論認為,不論是股票、房地產,每一種投資工具都有確定的內在標準,稱為「真實價值」,當市價跌破或漲過「真實價值」時,買進或賣出的時機就到了,因為價格波動終究會被矯正,因此我們只需要比較市價、真實價值即可。 以股票來說,就是買進市價暫時低於真實價格的股票,賣掉市價暫時過高的股票,巴菲特傳奇的投資紀錄,也是遵行磐石理論的結果。     五、空中樓閣理論 空中閣樓的投資理論強調心理因素,不計算股票的真實價值,而是分析投資大眾未來的動向,然後比眾人早一步下手,換言之,用心理學的原則來解讀股市,而非財務上的估算。 以股票來說,好比當選美評審,從數百位美女中,挑選出六位最漂亮的面孔,選出的結果同時也最接近全體評審的就是贏家。 在空中樓閣的世界,只要別人願意出更高的價格,你購買的價格根本不是問題,你大可付3倍的價格買進,只要有人願意出5倍就好。 只有在有人願意付錢購買,才有價值。         六、鬱金香狂熱 鬱金香狂熱是歷史上最壯觀的「一夜致富」熱潮之一,1593年的荷蘭,一位新上任的植物學教授,從維也納帶回原產土耳其的新奇植物「鬱金香」,成為荷蘭流行且昂貴的植物。 經過10年的時間,許多鬱金香感染病毒,花瓣上出現對比強烈的條紋,稱為「奇異」,短時間內,大眾的喜好使奇果的價格越來越貴,引發一場投機熱潮,全荷蘭人都在瘋鬱金香,每個人都認為這種瘋狂會持續下去。 認為花價不可能上漲的人,滿懷懊惱的看著親朋好友賺大錢,最終都難以抗拒誘惑參與,熱潮的最後幾年,人們不惜拿土地、珠寶、家具換鬱金香,希望變得更有錢,最終鬱金香的價格達到高不可攀的水準。 在價格上漲的最後階段,總有人居安思危,開始獲利了結,其他人也跟進賣出,之後價格快速暴跌,沒多久就一瀉千里,直到幾乎一文不值,甚至和洋蔥價格相當為止。           七、南海泡沫 1693年的英國,在長期經濟繁榮下,使得儲蓄過多,而投資機會過少,當時股票被視為是一種特種,東印度公司的股東只有499位,1711年創立的南海公司,正好滿足大眾對於投資工具的需求,以承擔政府債務約1000萬英鎊為條件,獲得所有南海貿易的特權,使得大眾對於南海貿易前景看好。 a.公司真實情況: 從非洲運送的奴役,在船上的死亡率太高,這些生意並不賺錢。 一船羊毛應該送到墨西哥維拉克魯茲,卻送到哥倫比亞的卡塔赫納,因為缺乏買家在碼頭上腐壞。(體制不良) 西班牙交戰導致南海貿易中斷。 b.吸引投資因素: 公司董事很善於經營門面,在倫敦租下氣派辦公室、櫸木材質鍍金釘子的黑色西班牙椅子。 法國紙幣公司,密西西比公司的成功案例,愛國主義者,倡導將錢投入南海公司。 傳出與西班牙談和,南海貿易從此通行無阻的消息。 傳出墨西哥等著用黃金交換英國的棉花的消息。 c.狂熱風潮: 1720年,董事決議承擔國家3100萬英鎊的債務,此案送入國會,協助此案通過的人都能得到免費股票,法案通過後五天,南海公司以每股300英鎊發行新股,並可以分期付款。 股價在短時間內,迅速從300英鎊漲到1000英鎊以上,連英國國王、半數以上的上議院議員、超數以上的下議院議員都買了股票,同時引發許多投機客開始尋找下一個南海公司。     1.新投資計劃不斷竄出 從西班牙進口公驢、海水淡化計畫、鋸屑做成木板、造船抵禦海盜、真髮交易、鉛中提煉銀等等….將近一百種不同的投資計劃,提供無窮的致富希望,群眾幾乎甚麼都買,甚至成立一間沒有底細的公司,保證前所未有的厚利,認購開始5小時就有1000位投資人將鈔票換成股票,發起人迅速關門逃往歐洲,從此下落不明,至於其他的投資計劃,也像泡沫一樣,在一周左右就破滅了。     2.末日將至 許多小泡沫的破滅,並沒有讓投機狂熱降溫,直到南海公司泡沫戳破後,才氾濫成災無可挽回,消息走漏後,股價開始崩盤,公共信債全面破產;而密西西公司的股票也不值錢,因為人們意識到,過多的紙幣並不能增加財富,只會帶來通貨膨脹,隨後英國國會通過泡沫法案,禁止公司發行股票,直到1825年該法案廢止。           八、股市投機 1920年的美國,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繁榮,美國恰是投機的理想環境,人人對美國企業信心十足,到1928年,股市投機已成為全美休閒運動,股市一片榮景,大型股甚至一天上漲10~15點,融資買進股票的金額,從1921年的10億美元,到1929年增加至90億美元,股市投機熱潮與過去南海泡沫、鬱金香狂熱,相比甚至更強,成為文化主流。     1.股友社 股友社就是一群人,聚在一起炒作特定股票。 其中成員會有經理、專業經紀人、記者、評論員。 經理人為股友社領導人。 專業經紀人為交易所經紀商,提供目前低於市價買進、高於市價賣出的委託單張數,等資訊給經理。 股友社經理會在數週,慢慢的買進某檔股票,累積成大量股票,甚至用選擇權。 之後讓社員互相交易( 虛假交易 ):A每股30美元出賣給B(200股)—->B每股30.125美元賣出給A(400股)—->A每股30.25賣出給B(600股)—->B每股30.5賣出給A(800股)—->來回交易,此時買賣紀錄傳送全美,會讓人感覺有大事發生。 股友者控制的記者、評論員開始放出利多報導。 等大眾開始買進後,股友社就會開始慢慢賣出。 最後股友社賺了錢,大眾則賠了錢。     2.貝森缺口 1929年9月3日:大盤指數創25年來新高。 1929年9月5日:一位金融專家羅傑·貝森,在幾年前就已預言股市遲早崩盤,今天他又重複聲明一次,而當天下午2點,貝森的話被所有的證卷交易所採用,傳送至全美各地之時,股市果真一蹶不振,之前無法想像的股市崩盤,在貝森缺口之後,突然變成公眾話題焦點。 1929年9月5日~10月21的股市:壞日子多過於好日子,有幾天股市大跌的日子,銀行、政府都向民眾保證沒有什麼好擔心的。 1929年10月21日:歷史性的股市崩盤已經準備發生了,已經有許多投資人,因為融資買進股票,而面臨保證金追繳,被迫出售股票的情況。     3.黑色星期四 1929年10月24日:出現空前的拋售風潮,開市即刻暴跌11%,1天之內有約1300萬股售出,股市日後稱為黑色星期四。 1929年10月25日:美國總統胡佛(Herbert Hoover)發表著名的判斷:「本國產業的基礎……不但健全而且繁榮。」 1929年10月28日:被稱為黑色星期一,股市更是狂瀉13%。 1929年10月29日:被稱為歷史上最悲慘的日子之一,股市再跌22%,當天約有1640萬股售出,股價幾乎是垂直下降。 1932年中期:持續到1932年中期,歷經34個月,道瓊工業指數下跌87.4%,股市暴跌還波及英國、德國、法國、比利時、奧地利、瑞典、挪威和荷蘭,引發了經濟大蕭條。     4.崩盤原因 歷史學家豪爾·伯爾曼,認為1929年股價並未明顯偏高,崩盤的原因,應該是不適當的貨幣政策導致,聯邦準備委員會提高利率來懲罰投機者所引發,現今經濟學家,也認為1930年經濟大蕭條,是聯邦準備銀行讓貨幣共給量突然大幅緊縮所致。   趕快來看看手中的股票能不能留...「選股神器APP」點我免費下載           九、法人機構 1990年以前,紐約交易所有超過90%的交易量來自法人,人們相信交給擁有金融專業知識的專家,可以確保過去的錯誤不再發生,但1960~1900年間,專業法人確實參與投機。     1.成長股 1959年,「成長」是一種魔力的字眼,運用計算本益比來挑選股票,是主要的評價公司標準,而懷疑這種方式的人被視為異端,歷經1929~1932大崩盤的人知道,沒有人會買進或持有被高估的成長股,但投資人依然相信有人會出更高的價格。 a.本益比: 本益比 (倍) = 現在股價(Price) / 預估未來每年每股盈餘(EPS)。 假設A股價150元、EPS10,為本益比就是150/10=15,也就是投入150元買進A,一年賺10元,要15年才可以回本。 合理的本益比,平均大約是15倍。 本益比最多不應該超過20倍。     2.上市新股 1959~1962年間,因為太空世紀股票的無盡需求,上市的新股比以往任何時期更多,無論是強度、誇大不實的程度來說,可以媲美「南海泡沫」,這次的狂熱為「電子熱」,只要股票的名稱有電子的味道,即使公司完全跟電子行業無關,也會不斷上漲,例如:美國音樂協會–>太空之音,電子熱最終在1962年,跌回地面,乏人問津。     3.集團股熱潮: 當投資人的選股原則為盈餘成長(EPS),就會有人想辦法製造,企業人士發現,只要兩家各有200萬美元盈餘的企業,合併之以就會有500萬美元的盈餘,這種神奇的新發明,就叫做「集團企業」。 假設AB兩間公司,各有20萬股流通在外。 兩間公司盈餘都有100萬美元,也就是說每股盈餘5美元。 A公司的本益比是20倍X乘上每股盈餘5美元=得出股價100美元。 B公司的本益比為10倍X乘上每股盈餘5美元=得出股價50美元。 A公司提議以2:3的換股方式合併B公司。 B公司可以用150美元股票(3張)股票換A公司200美元股票(2張)。 合併後成為C公司,總股票數為333333張股票,盈餘200萬美元,美股盈餘6美元。{A公司原本20萬股票+B公司新印的133333股票(20萬X2/3)} 公司每股盈餘由5美元變成6美元,成長20%。 以上就是如何製造成長的方式,事實上AB公司並沒有成長,只是因為合併的關係,使得每股盈餘提高,最終在1968年1月19日,集團股下跌至40%後回穩。     4.基金經理人 1690年晚期,大眾不再投資「股票」,轉成投資「人」,也就是基金經理人,投資顧問公司每個月公布基金績效,因此短期績效變得十分重要,要讓大眾認同你,績效就是一切,績效越好的基金,就越容易賣。 基金經理人必須把重心放在好題材可說的股票上,不管題材是真是假,一到有更好的股票,就必須要馬上替換,而這些公司的經營者,基本上都是推銷員,非常擅長製造好題材,因此非常吸引基金經理人,1970年這些以題材為賣點的公司,跌了98%以上,並且被法院判虛報不實的罪名,坐牢8個月。     5.績優股 基金經理人在1970年,決定採取穩健策略,選擇投資績優股,他們認為這些公司不至於像1960年代,受歡迎的投機公司一樣崩盤,令人著迷的優秀成長股約有50檔,全都是耳熟能詳的名子,例如:IBM、全錄、雅芳、柯達、麥當勞、拍立得、迪士尼等這些績優股是市值龐大的股票,即使法人大筆買進也不至於影響市場, 基金經理人也知道買進時機很難掌握,但是就算買到高點也無妨,因為這些股票必然會成長,因此只需要一次買進即可,此外這些股票還提供另一項保障,就是這些績優股的聲譽極好,既便股價下跌也很難被指疑。 但是基金經理人忽略一件事實,哪就是相信本益比80倍以上的指標,最終經理人發現高估這些股票,並做出賣出的決策,隨即而來的崩盤,使得績優股魅力盡失。         十、科技革命 1983年高科技股上市熱潮,幾乎是1960年的加強版,新上市股的總市值,超過前十年所有新上市股的總市值,但是熱潮的名稱從「太空」改變成「生物科技」、「微電子」的新領域,對於投資人來說,首次公開發行IPO的股票,成為投資大熱門。 首次公開募股(IPO),首次公開發行,公開上市集資的一種類型。     1.生物科技泡沫 1980年代早期,對於科技革命的樂觀預測,都反映在生物科技公司的股價上,第一天開盤前20分鐘的交易,就使股價上漲近三倍,立刻被大量的投資人買進,希望搶下數十億的大市場。 由於科學革命的狂熱,生物科技股的價格達到從未見過的高水準,1960年代的成長股股價可以高到「盈餘」50倍,而如今的生物科技股股價竟是「銷售金額」的50倍 而。(銷售金額-成本=盈餘) 抗癌藥物「干擾素」推動第一波生物科技熱,分析師預測1982年的銷售金額將超過10億美元(最後事實上是2億美元),投資人都在期待兩年後,公司的盈餘會大爆發,同樣地,他們再度失望,在1980年晚期,生物科技股票市值都跌掉四分之三。 a.崩盤的理由在於,似乎沒有人理會,以下的潛在問題: 食品藥物管理局的許可可能很久才批准。 市場能否接受這樣的高價藥物。 多家公司的競爭,不知道是誰能取得專利。 獲利是否被負責行銷的知名藥廠吸收。     2.Z公司: Z公司,是一位年輕的企業家,白手起家的故事,負責人米克從九歲時,就在他媽媽經營的地毯清潔公司工作,經過5年,他用存下的6千美元,購買了蒸氣清潔設備,在車庫開始自己的地毯清潔事業,公司業務蒸蒸日上,擴展為1300名員工,範圍遍及加州的公司。 米克購買法拉利、住在大游泳池的房子,並出一本「在美國成功」書,書中表示美國少年不夠努力工作,儘管Z公司的本益比為100倍,投資人依然無法抗拒,這家公司的成功企業家。 1987年,米克的泡沫突然破滅,原來Z公司除了清洗地毯之外,也為匪徒洗錢,讓犯罪用「贓錢」替Z公司購買設備,換成洗地毯的「乾淨錢」。 而驚人的公司成長其實是用假合約、假信用卡等捏造出來,而公司的運作只是大型的龐式騙局,拿一群投資人的錢付另一群人而已,此外米克被控將數百萬美元公款挪用私用,1989年公司倒閉、米克被判刑25年,並要求償還公司2600萬美元。           十一、網路泡沫 大多數的泡沫都與新科技、新商業機會有關,這一次有與網路有關的股票,股價上漲、電視、報章雜誌報導等因素,吸引大批投資者購買,讓早期購買的投資人賺進豐厚獲利,成功的投資人在散播致富容易的消息,越來越多投資人接過早先投資人的股票,最終再也無人接人。     1.新上市股狂熱 2000年第一季,916家創業投資公司,在1009家新設立網路公司上投資157億美元,前一季有159家公司完成IPO,就像南海泡沫時期,新公司中不少荒繆例子,幾乎讓所有投資人損失慘重。     2.全球網路公司 1998年1月,兩位20出頭的年輕人,克利茲曼、派特諾在康乃爾大學宿舍,創立了「全球網路公司」,這家公司的業務是網路留言板系統,希望藉由出售廣告賺取高額收入。 從前公司需要有營收、獲利才能上市,但全球網路公司都沒有,但是銀行幫助這間公司,以每股9美元上市,股價立刻上漲97美元,使這家公司市值逼近10億美元,兩位創辦人立刻成為身價上千萬的富豪。 1999年CNN在一家時尚的紐約夜總會,捕捉到派特諾在桌上跳舞,帶著模特兒的女友,對著鏡頭說:「有金錢、女人,我準備過噁心的生活」。 2001年,全球網路公司關閉,派特諾無法過噁心的生活,並與克利茲曼被稱為「網路泡沫的全球海報男孩」。     3.分析師與媒體 許多知名證卷分析師及媒體,大大助長網路泡沫的飆升,分析師是這次網路狂熱的拉拉隊長,分析師的報酬並不來自於分析報告的品質,而是來自他們未明言的保證,允諾將持續以有利的研究報告,協助新上市公司,從而為自己公司帶來利潤豐厚的投資銀行業務。 為了使網路相關股票不段上漲的股價合理化,分析師開始使用一堆「新衡量標準」來計算股票價值,例如:「基於某些原因,這美麗的網路新世界,營收、銷售、獲利都是無關緊要的」。 投資人想要更多網路投資的報導,但讀者不喜歡悲觀、懷疑的分析,投資雜誌紛紛推出迎合讀者的報導,例如:「即將上漲數倍的網路股」,一窩蜂的人購買宣揚容易致富的出版物。 全美無處不在播放CNBC電視台,美國人聆聽喜愛的分析師講評,開始相信投資是輕而易舉的,但泡沫破滅時,這些著名的分析師,接到了死亡威脅及法律訴訟。     4.舞弊 像網路泡沫這樣的投機狂熱,帶出金融體系最壞的一面,新經濟熱潮造就一系列企業醜聞,許多企業經營不求創造長久價值,只求投機客立即的滿足,當有利益衝突的分析師,尋求短期較高的盈餘預測,來將過高的股價合理化時,許多企業主管樂於配合。 過高的盈餘目標難以達成,就使用「會計創新」,結果盈餘不僅超過公布的預測,甚至超越的非證實數字。 安隆是全美七大企業,以超脫框架思考的標準,改寫公司經營模式,是新經濟的完美股票,不僅主導能源市場,還有寬頻通訊、電子交易、電子商務,17位評價安隆分析師,有16位給予「買進」、「強烈買進」的評價。 不幸的是,這是安隆管理階層想出來的騙局,其中一項是數不清的複雜合夥關係,以掩飾公司的財務裝況,例如: 安隆與百視達合夥在網路上出租電影,合夥未成立之前。 安隆秘密與百視達合夥的未來收入作為價碼,跟加拿大銀行借1.15億美元。 幾個月後與百視達的合夥宣告破局,安隆一毛錢也沒有賺到。 卻將1.15億美元貸款列為獲利,被分析師大加讚賞。 安隆董事長-雷肯,為「年代風雲人物」。 其他合夥關係都沒有出現在安隆的財務報表中。 使外人看不到損失及鉅額債務。 隨後的結局可想而知,安隆破產,董事長雷肯、高階主管史其林被判共謀、詐欺罪。         十二、股市的歷史教訓 除了詐欺、舞弊之外,投資在轉型科技、新產業上,通常風險較大,投資最重要的不是該產業對社會影響有多大,也不是產業能有多少成長,而是它是否能持續獲利,過高的股價終會被市場修正。 歷史的教訓很明白,但是人們並未在投機狂熱中學到教訓,了解這些歷史事件,可以使投資人免於破產之災,在股市裡吃敗仗的,是那些無法抗拒投機狂熱的人,要在股市上賺錢並不難,只要購買並持有廣泛的股票組合,就能得到長期良好的報酬,關鍵在於你是否能抗拒誘惑,不把錢砸在一夕致富的投機上。         漫步華爾街 超越股市漲跌的成功投資策略 (暢銷45週年全新增訂版) 作者簡介墨基爾Burton G. Malkiel  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系化學銀行講座退休教授(Chemical Bank Chairman’s Professor of Economics Emeritus),以及投顧機器人公司Wealthfront首席投資長,他曾是美國總統經濟諮詢委員會(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委員,而且曾經擔任幾家大公司的董事。 博客來連結     結語 漫步華爾街這一本書,無異是投資界的經典書籍,前面的部分,主要是在敘述過去的泡沫歷史,藉此讓我們學習並警惕,了解過去的歷史,可以避免我們受到誘惑,將辛苦錢投注在高報酬、高風險的標的上。 股價的價格,是隨著投資人買入量上漲,所以空中樓閣確實是股票獲利的一種方法,預測某檔股票未來會受到「人」的矚目,而先行買進,等到上漲後快速脫手。 但是這其中有一問題就是,這是熱潮導致的股價上漲,並非是公司本身的價值上漲,最終市場會修正不正常的股價,後面進場的人,自然就損失慘重。 而過去的泡沫熱潮,確實是滿誇張,雖然近期沒有發生泡沫,但是詐騙利用高報酬投資案吸金,而這些詐騙事件,全世界各地都還在發生中,有心要踏入投資理財的人,往後必定會遇到有高報酬投資案,請務必堅持不投。   本文載自Dio致富教室,原文在此,更多資訊請點粉絲團

你了解股市泡沫歷史嗎?告訴你12大重點,建立自己的投資觀,避免重蹈覆轍

2019/12/25
隨機漫步 , 投資 , 投機 , 通貨膨脹 , 磐石理論 , 真實價值 , 空中樓閣 , 鬱金香狂熱 , 南海泡沫

一、隨機漫步

凡是未來發展和方向不能依據過去行為加以推測者就是所謂的「隨機漫步」,如果用在股票市場上,指的則是短期的股價變動無法預測。

     

二、投資與投機

  • 投資:
    是購買資產來獲得合理並可預期收入,或是長期增值的一種方法,投資人會買進幾年內或幾十年內可能產生源源不絕現金獲利、資本利得的股票。
  • 投機:
    是對於獲得報酬的期間長短及可預測報酬程度,投機客希望買進幾天內或幾周內就可以短期獲利。

   

三、通貨膨脹

高成本

投資人不能輕忽通貨膨脹,如果保持在2~3%這樣遠低於1970年代早期水準,依然對於我們的購買力有嚴重影響,1962~2014年期間,近4%的通貨膨脹所帶來影響,報紙價格上漲49倍、巧克力棒上漲20倍。

即使是面對輕微的通貨膨脹,也必須採取適當的投資策略來維持購買力,否則勢必難逃生活水準日益低下的噩運。

 

趕快來看看手中的股票能不能留...
「選股神器APP」點我免費下載

       

四、磐石理論

磐石理論認為,不論是股票、房地產,每一種投資工具都有確定的內在標準,稱為「真實價值」,當市價跌破或漲過「真實價值」時,買進或賣出的時機就到了,因為價格波動終究會被矯正,因此我們只需要比較市價、真實價值即可。

以股票來說,就是買進市價暫時低於真實價格的股票,賣掉市價暫時過高的股票,巴菲特傳奇的投資紀錄,也是遵行磐石理論的結果。

   

五、空中樓閣理論

空中閣樓的投資理論強調心理因素,不計算股票的真實價值,而是分析投資大眾未來的動向,然後比眾人早一步下手,換言之,用心理學的原則來解讀股市,而非財務上的估算。

以股票來說,好比當選美評審,從數百位美女中,挑選出六位最漂亮的面孔,選出的結果同時也最接近全體評審的就是贏家。

在空中樓閣的世界,只要別人願意出更高的價格,你購買的價格根本不是問題,你大可付3倍的價格買進,只要有人願意出5倍就好。

只有在有人願意付錢購買,才有價值。

   


   

六、鬱金香狂熱

鬱金香狂熱是歷史上最壯觀的「一夜致富」熱潮之一,1593年的荷蘭,一位新上任的植物學教授,從維也納帶回原產土耳其的新奇植物「鬱金香」,成為荷蘭流行且昂貴的植物。

經過10年的時間,許多鬱金香感染病毒,花瓣上出現對比強烈的條紋,稱為「奇異」,短時間內,大眾的喜好使奇果的價格越來越貴,引發一場投機熱潮,全荷蘭人都在瘋鬱金香,每個人都認為這種瘋狂會持續下去。

認為花價不可能上漲的人,滿懷懊惱的看著親朋好友賺大錢,最終都難以抗拒誘惑參與,熱潮的最後幾年,人們不惜拿土地、珠寶、家具換鬱金香,希望變得更有錢,最終鬱金香的價格達到高不可攀的水準。

在價格上漲的最後階段,總有人居安思危,開始獲利了結,其他人也跟進賣出,之後價格快速暴跌,沒多久就一瀉千里,直到幾乎一文不值,甚至和洋蔥價格相當為止。

   


     

七、南海泡沫

1693年的英國,在長期經濟繁榮下,使得儲蓄過多,而投資機會過少,當時股票被視為是一種特種,東印度公司的股東只有499位,1711年創立的南海公司,正好滿足大眾對於投資工具的需求,以承擔政府債務約1000萬英鎊為條件,獲得所有南海貿易的特權,使得大眾對於南海貿易前景看好。

a.公司真實情況:

  • 從非洲運送的奴役,在船上的死亡率太高,這些生意並不賺錢。
  • 一船羊毛應該送到墨西哥維拉克魯茲,卻送到哥倫比亞的卡塔赫納,因為缺乏買家在碼頭上腐壞。(體制不良)
  • 西班牙交戰導致南海貿易中斷。

b.吸引投資因素:

  • 公司董事很善於經營門面,在倫敦租下氣派辦公室、櫸木材質鍍金釘子的黑色西班牙椅子。
  • 法國紙幣公司,密西西比公司的成功案例,愛國主義者,倡導將錢投入南海公司。
  • 傳出與西班牙談和,南海貿易從此通行無阻的消息。
  • 傳出墨西哥等著用黃金交換英國的棉花的消息。

c.狂熱風潮:

1720年,董事決議承擔國家3100萬英鎊的債務,此案送入國會,協助此案通過的人都能得到免費股票,法案通過後五天,南海公司以每股300英鎊發行新股,並可以分期付款。

股價在短時間內,迅速從300英鎊漲到1000英鎊以上,連英國國王、半數以上的上議院議員、超數以上的下議院議員都買了股票,同時引發許多投機客開始尋找下一個南海公司。

   

1.新投資計劃不斷竄出

從西班牙進口公驢、海水淡化計畫、鋸屑做成木板、造船抵禦海盜、真髮交易、鉛中提煉銀等等….將近一百種不同的投資計劃,提供無窮的致富希望,群眾幾乎甚麼都買,甚至成立一間沒有底細的公司,保證前所未有的厚利,認購開始5小時就有1000位投資人將鈔票換成股票,發起人迅速關門逃往歐洲,從此下落不明,至於其他的投資計劃,也像泡沫一樣,在一周左右就破滅了。

   

2.末日將至

許多小泡沫的破滅,並沒有讓投機狂熱降溫,直到南海公司泡沫戳破後,才氾濫成災無可挽回,消息走漏後,股價開始崩盤,公共信債全面破產;而密西西公司的股票也不值錢,因為人們意識到,過多的紙幣並不能增加財富,只會帶來通貨膨脹,隨後英國國會通過泡沫法案,禁止公司發行股票,直到1825年該法案廢止。

   


     

八、股市投機

盯盤

1920年的美國,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繁榮,美國恰是投機的理想環境,人人對美國企業信心十足,到1928年,股市投機已成為全美休閒運動,股市一片榮景,大型股甚至一天上漲10~15點,融資買進股票的金額,從1921年的10億美元,到1929年增加至90億美元,股市投機熱潮與過去南海泡沫、鬱金香狂熱,相比甚至更強,成為文化主流。

   

1.股友社

  • 股友社就是一群人,聚在一起炒作特定股票。
  • 其中成員會有經理、專業經紀人、記者、評論員。
  • 經理人為股友社領導人。
  • 專業經紀人為交易所經紀商,提供目前低於市價買進、高於市價賣出的委託單張數,等資訊給經理。
  • 股友社經理會在數週,慢慢的買進某檔股票,累積成大量股票,甚至用選擇權。
  • 之後讓社員互相交易( 虛假交易 ):
    A每股30美元出賣給B(200股)—->B每股30.125美元賣出給A(400股)—->A每股30.25賣出給B(600股)—->B每股30.5賣出給A(800股)—->來回交易,此時買賣紀錄傳送全美,會讓人感覺有大事發生。
  • 股友者控制的記者、評論員開始放出利多報導。
  • 等大眾開始買進後,股友社就會開始慢慢賣出。
  • 最後股友社賺了錢,大眾則賠了錢。

   

2.貝森缺口

  • 1929年9月3日:
    大盤指數創25年來新高。
  • 1929年9月5日:
    一位金融專家羅傑·貝森,在幾年前就已預言股市遲早崩盤,今天他又重複聲明一次,而當天下午2點,貝森的話被所有的證卷交易所採用,傳送至全美各地之時,股市果真一蹶不振,之前無法想像的股市崩盤,在貝森缺口之後,突然變成公眾話題焦點。
  • 1929年9月5日~10月21的股市:
    壞日子多過於好日子,有幾天股市大跌的日子,銀行、政府都向民眾保證沒有什麼好擔心的。
  • 1929年10月21日:
    歷史性的股市崩盤已經準備發生了,已經有許多投資人,因為融資買進股票,而面臨保證金追繳,被迫出售股票的情況。

   

3.黑色星期四

  • 1929年10月24日:
    出現空前的拋售風潮,開市即刻暴跌11%,1天之內有約1300萬股售出,股市日後稱為黑色星期四。
  • 1929年10月25日:
    美國總統胡佛(Herbert Hoover)發表著名的判斷:「本國產業的基礎……不但健全而且繁榮。」
  • 1929年10月28日:
    被稱為黑色星期一,股市更是狂瀉13%。
  • 1929年10月29日:
    被稱為歷史上最悲慘的日子之一,股市再跌22%,當天約有1640萬股售出,股價幾乎是垂直下降。
  • 1932年中期:
    持續到1932年中期,歷經34個月,道瓊工業指數下跌87.4%,股市暴跌還波及英國、德國、法國、比利時、奧地利、瑞典、挪威和荷蘭,引發了經濟大蕭條。

   

4.崩盤原因

歷史學家豪爾·伯爾曼,認為1929年股價並未明顯偏高,崩盤的原因,應該是不適當的貨幣政策導致,聯邦準備委員會提高利率來懲罰投機者所引發,現今經濟學家,也認為1930年經濟大蕭條,是聯邦準備銀行讓貨幣共給量突然大幅緊縮所致。

 

趕快來看看手中的股票能不能留...
「選股神器APP」點我免費下載

   


     

九、法人機構

1990年以前,紐約交易所有超過90%的交易量來自法人,人們相信交給擁有金融專業知識的專家,可以確保過去的錯誤不再發生,但1960~1900年間,專業法人確實參與投機。

   

1.成長股

1959年,「成長」是一種魔力的字眼,運用計算本益比來挑選股票,是主要的評價公司標準,而懷疑這種方式的人被視為異端,歷經1929~1932大崩盤的人知道,沒有人會買進或持有被高估的成長股,但投資人依然相信有人會出更高的價格。

a.本益比:

  • 本益比 (倍) = 現在股價(Price) / 預估未來每年每股盈餘(EPS)。
  • 假設A股價150元、EPS10,為本益比就是150/10=15,也就是投入150元買進A,一年賺10元,要15年才可以回本。
  • 合理的本益比,平均大約是15倍。
  • 本益比最多不應該超過20倍。

   

2.上市新股

1959~1962年間,因為太空世紀股票的無盡需求,上市的新股比以往任何時期更多,無論是強度、誇大不實的程度來說,可以媲美「南海泡沫」,這次的狂熱為「電子熱」,只要股票的名稱有電子的味道,即使公司完全跟電子行業無關,也會不斷上漲,例如:美國音樂協會–>太空之音,電子熱最終在1962年,跌回地面,乏人問津。

   

3.集團股熱潮:

當投資人的選股原則為盈餘成長(EPS),就會有人想辦法製造,企業人士發現,只要兩家各有200萬美元盈餘的企業,合併之以就會有500萬美元的盈餘,這種神奇的新發明,就叫做「集團企業」。

  • 假設AB兩間公司,各有20萬股流通在外。
  • 兩間公司盈餘都有100萬美元,也就是說每股盈餘5美元。
  • A公司的本益比是20倍X乘上每股盈餘5美元=得出股價100美元。
  • B公司的本益比為10倍X乘上每股盈餘5美元=得出股價50美元。
  • A公司提議以2:3的換股方式合併B公司。
  • B公司可以用150美元股票(3張)股票換A公司200美元股票(2張)。
  • 合併後成為C公司,總股票數為333333張股票,盈餘200萬美元,美股盈餘6美元。{A公司原本20萬股票+B公司新印的133333股票(20萬X2/3)}
  • 公司每股盈餘由5美元變成6美元,成長20%。

以上就是如何製造成長的方式,事實上AB公司並沒有成長,只是因為合併的關係,使得每股盈餘提高,最終在1968年1月19日,集團股下跌至40%後回穩。

   

4.基金經理人

1690年晚期,大眾不再投資「股票」,轉成投資「人」,也就是基金經理人,投資顧問公司每個月公布基金績效,因此短期績效變得十分重要,要讓大眾認同你,績效就是一切,績效越好的基金,就越容易賣。

基金經理人必須把重心放在好題材可說的股票上,不管題材是真是假,一到有更好的股票,就必須要馬上替換,而這些公司的經營者,基本上都是推銷員,非常擅長製造好題材,因此非常吸引基金經理人,1970年這些以題材為賣點的公司,跌了98%以上,並且被法院判虛報不實的罪名,坐牢8個月。

   

5.績優股

基金經理人在1970年,決定採取穩健策略,選擇投資績優股,他們認為這些公司不至於像1960年代,受歡迎的投機公司一樣崩盤,令人著迷的優秀成長股約有50檔,全都是耳熟能詳的名子,例如:IBM、全錄、雅芳、柯達、麥當勞、拍立得、迪士尼等這些績優股是市值龐大的股票,即使法人大筆買進也不至於影響市場,

基金經理人也知道買進時機很難掌握,但是就算買到高點也無妨,因為這些股票必然會成長,因此只需要一次買進即可,此外這些股票還提供另一項保障,就是這些績優股的聲譽極好,既便股價下跌也很難被指疑。

但是基金經理人忽略一件事實,哪就是相信本益比80倍以上的指標,最終經理人發現高估這些股票,並做出賣出的決策,隨即而來的崩盤,使得績優股魅力盡失。

   


   

十、科技革命

1983年高科技股上市熱潮,幾乎是1960年的加強版,新上市股的總市值,超過前十年所有新上市股的總市值,但是熱潮的名稱從「太空」改變成「生物科技」、「微電子」的新領域,對於投資人來說,首次公開發行IPO的股票,成為投資大熱門。

首次公開募股(IPO),首次公開發行,公開上市集資的一種類型。

   

1.生物科技泡沫

1980年代早期,對於科技革命的樂觀預測,都反映在生物科技公司的股價上,第一天開盤前20分鐘的交易,就使股價上漲近三倍,立刻被大量的投資人買進,希望搶下數十億的大市場。

由於科學革命的狂熱,生物科技股的價格達到從未見過的高水準,1960年代的成長股股價可以高到「盈餘」50倍,而如今的生物科技股股價竟是「銷售金額」的50倍 而。(銷售金額-成本=盈餘)

抗癌藥物「干擾素」推動第一波生物科技熱,分析師預測1982年的銷售金額將超過10億美元(最後事實上是2億美元),投資人都在期待兩年後,公司的盈餘會大爆發,同樣地,他們再度失望,在1980年晚期,生物科技股票市值都跌掉四分之三。

a.崩盤的理由在於,似乎沒有人理會,以下的潛在問題:

  • 食品藥物管理局的許可可能很久才批准。
  • 市場能否接受這樣的高價藥物。
  • 多家公司的競爭,不知道是誰能取得專利。
  • 獲利是否被負責行銷的知名藥廠吸收。

   

2.Z公司:

Z公司,是一位年輕的企業家,白手起家的故事,負責人米克從九歲時,就在他媽媽經營的地毯清潔公司工作,經過5年,他用存下的6千美元,購買了蒸氣清潔設備,在車庫開始自己的地毯清潔事業,公司業務蒸蒸日上,擴展為1300名員工,範圍遍及加州的公司。

米克購買法拉利、住在大游泳池的房子,並出一本「在美國成功」書,書中表示美國少年不夠努力工作,儘管Z公司的本益比為100倍,投資人依然無法抗拒,這家公司的成功企業家。

1987年,米克的泡沫突然破滅,原來Z公司除了清洗地毯之外,也為匪徒洗錢,讓犯罪用「贓錢」替Z公司購買設備,換成洗地毯的「乾淨錢」。

而驚人的公司成長其實是用假合約、假信用卡等捏造出來,而公司的運作只是大型的龐式騙局,拿一群投資人的錢付另一群人而已,此外米克被控將數百萬美元公款挪用私用,1989年公司倒閉、米克被判刑25年,並要求償還公司2600萬美元。

   


     

十一、網路泡沫

大多數的泡沫都與新科技、新商業機會有關,這一次有與網路有關的股票,股價上漲、電視、報章雜誌報導等因素,吸引大批投資者購買,讓早期購買的投資人賺進豐厚獲利,成功的投資人在散播致富容易的消息,越來越多投資人接過早先投資人的股票,最終再也無人接人。

   

1.新上市股狂熱

2000年第一季,916家創業投資公司,在1009家新設立網路公司上投資157億美元,前一季有159家公司完成IPO,就像南海泡沫時期,新公司中不少荒繆例子,幾乎讓所有投資人損失慘重。

   

2.全球網路公司

1998年1月,兩位20出頭的年輕人,克利茲曼、派特諾在康乃爾大學宿舍,創立了「全球網路公司」,這家公司的業務是網路留言板系統,希望藉由出售廣告賺取高額收入。

從前公司需要有營收、獲利才能上市,但全球網路公司都沒有,但是銀行幫助這間公司,以每股9美元上市,股價立刻上漲97美元,使這家公司市值逼近10億美元,兩位創辦人立刻成為身價上千萬的富豪。

1999年CNN在一家時尚的紐約夜總會,捕捉到派特諾在桌上跳舞,帶著模特兒的女友,對著鏡頭說:「有金錢、女人,我準備過噁心的生活」。

2001年,全球網路公司關閉,派特諾無法過噁心的生活,並與克利茲曼被稱為「網路泡沫的全球海報男孩」。

   

3.分析師與媒體

許多知名證卷分析師及媒體,大大助長網路泡沫的飆升,分析師是這次網路狂熱的拉拉隊長,分析師的報酬並不來自於分析報告的品質,而是來自他們未明言的保證,允諾將持續以有利的研究報告,協助新上市公司,從而為自己公司帶來利潤豐厚的投資銀行業務。

為了使網路相關股票不段上漲的股價合理化,分析師開始使用一堆「新衡量標準」來計算股票價值,例如:「基於某些原因,這美麗的網路新世界,營收、銷售、獲利都是無關緊要的」。

投資人想要更多網路投資的報導,但讀者不喜歡悲觀、懷疑的分析,投資雜誌紛紛推出迎合讀者的報導,例如:「即將上漲數倍的網路股」,一窩蜂的人購買宣揚容易致富的出版物。

全美無處不在播放CNBC電視台,美國人聆聽喜愛的分析師講評,開始相信投資是輕而易舉的,但泡沫破滅時,這些著名的分析師,接到了死亡威脅及法律訴訟。

   

4.舞弊

像網路泡沫這樣的投機狂熱,帶出金融體系最壞的一面,新經濟熱潮造就一系列企業醜聞,許多企業經營不求創造長久價值,只求投機客立即的滿足,當有利益衝突的分析師,尋求短期較高的盈餘預測,來將過高的股價合理化時,許多企業主管樂於配合。

過高的盈餘目標難以達成,就使用「會計創新」,結果盈餘不僅超過公布的預測,甚至超越的非證實數字。

安隆是全美七大企業,以超脫框架思考的標準,改寫公司經營模式,是新經濟的完美股票,不僅主導能源市場,還有寬頻通訊、電子交易、電子商務,17位評價安隆分析師,有16位給予「買進」、「強烈買進」的評價。

不幸的是,這是安隆管理階層想出來的騙局,其中一項是數不清的複雜合夥關係,以掩飾公司的財務裝況,例如:

  • 安隆與百視達合夥在網路上出租電影,合夥未成立之前。
  • 安隆秘密與百視達合夥的未來收入作為價碼,跟加拿大銀行借1.15億美元。
  • 幾個月後與百視達的合夥宣告破局,安隆一毛錢也沒有賺到。
  • 卻將1.15億美元貸款列為獲利,被分析師大加讚賞。
  • 安隆董事長-雷肯,為「年代風雲人物」。
  • 其他合夥關係都沒有出現在安隆的財務報表中。
  • 使外人看不到損失及鉅額債務。

隨後的結局可想而知,安隆破產,董事長雷肯、高階主管史其林被判共謀、詐欺罪。

     


 

十二、股市的歷史教訓

股票指數

除了詐欺、舞弊之外,投資在轉型科技、新產業上,通常風險較大,投資最重要的不是該產業對社會影響有多大,也不是產業能有多少成長,而是它是否能持續獲利,過高的股價終會被市場修正。

歷史的教訓很明白,但是人們並未在投機狂熱中學到教訓,了解這些歷史事件,可以使投資人免於破產之災,在股市裡吃敗仗的,是那些無法抗拒投機狂熱的人,要在股市上賺錢並不難,只要購買並持有廣泛的股票組合,就能得到長期良好的報酬,關鍵在於你是否能抗拒誘惑,不把錢砸在一夕致富的投機上。

   


   

漫步華爾街

超越股市漲跌的成功投資策略 (暢銷45週年全新增訂版)

作者簡介

墨基爾Burton G. Malkiel


  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系化學銀行講座退休教授(Chemical Bank Chairman’s Professor of Economics Emeritus),以及投顧機器人公司Wealthfront首席投資長,他曾是美國總統經濟諮詢委員會(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委員,而且曾經擔任幾家大公司的董事。

博客來連結

   

結語

漫步華爾街這一本書,無異是投資界的經典書籍,前面的部分,主要是在敘述過去的泡沫歷史,藉此讓我們學習並警惕,了解過去的歷史,可以避免我們受到誘惑,將辛苦錢投注在高報酬、高風險的標的上。

股價的價格,是隨著投資人買入量上漲,所以空中樓閣確實是股票獲利的一種方法,預測某檔股票未來會受到「人」的矚目,而先行買進,等到上漲後快速脫手。

但是這其中有一問題就是,這是熱潮導致的股價上漲,並非是公司本身的價值上漲,最終市場會修正不正常的股價,後面進場的人,自然就損失慘重。

而過去的泡沫熱潮,確實是滿誇張,雖然近期沒有發生泡沫,但是詐騙利用高報酬投資案吸金,而這些詐騙事件,全世界各地都還在發生中,有心要踏入投資理財的人,往後必定會遇到有高報酬投資案,請務必堅持不投。

 

本文載自Dio致富教室,原文在此,更多資訊請點粉絲團

bnmoney-640x250.jpg


理財工具推薦

下載Money錢 - 理財知識隨身讀APP

提供最優質的財經文章、影音

1.股市、保險、房地產,掌握最新財經動態
2.專家、名人駐站,提供深度產業分析
3.課程、影音專區,讓動手深度學習

下載【Money錢 - 理財知識隨身讀】,提前預約財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