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保險獎 精選頻道 購物車(0) 序號開通 影音課程 登入/註冊
勳仔在之前的文章中有分享過台股跟美股投資上的差異,不過最近由於台股也狂飆,所以最近同事間茶餘飯後的話題也圍繞在有沒有買台積電,有沒有買聯發科等等的話題上,台股的現況是非常熱絡的,許多初學者也都開戶進場投資。 不過當勳仔在問同事知不知道FSLY或是SQ這些在美股一樣非常火熱的股票的時候,知道的同事就少很多了,我其實會覺得非常可惜,所以在寫了這篇台股跟美股的差異性來鼓勵投資朋友們勇敢踏出海外投資的第一步。 因為之前的文章已經描述過一些投資成本以及稅率等等的議題,這邊讓我們在討論看看台股跟美股在其他不同的面相。 破壞式創新的環境與氛圍 美國畢竟是科技大國,又是許多技術的領先者,再者創業風氣盛行,加上市場相對龐大,並且對於新技術的接受度也相對比較高,所以有許許多多有著非常新穎商業模式或是技術的公司在美國成立或是在美國IPO,這些公司一旦切中民眾的需求,往往都會有非常大幅度的業績成長,當然也就能夠為投資人帶回非常豐厚的回報。 舉個例子,勳子之前文章有介紹過的健身界Netflix-Peloton(美股代號:PTON)(文章連結),這家公司提出健身結合線上串流跟社群的想法就非常有趣,不過如果台灣有業者也嘗試做這類型的,一方面是市場規模太小,再來是市場接受度高不高都會是很大的挑戰。 另一個例子是結合AI跟保險公司的Lemonade Inc (美股代號:LMND),這家公司勳仔之後會比較詳細介紹,不過大致上來說它們就是結合AI的大數據分析,來處理原來保險理賠的繁複查核手續。勳仔覺得這個Idea非常酷,因為在台灣的保險公司往往對於理賠程序,都需要許多人工查核的程序,所以有時候理賠的時程會拉得很長,而這家公司利用AI的方式,利用大數據分析來快速進行理賠的過件時間,大幅度提升使用者體驗,也為其贏得許多年輕客戶的青睞。 反觀台灣,如果一樣有公司利用AI來處理這類保險理賠的事情,市場接受高不高,會不會引起其他傳統保險業者的群起圍攻,都會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目前台灣無論是創業環境的資源或是台灣內部的市場規模都較為缺乏,而許多新創事業要能夠成功,這兩點都是非常重要的,再來是台灣的社會風氣對比美國,還是相對較為保守,對於一些走破壞式創新的業者,往往會受到原先類似的傳統產業業者圍剿,導致耗費許多資源再處理這類型的同業攻訐,徒然耗費珍貴的創業資源。 所以如果我們只投資台股,就會喪失很多非常具有影響力的新創公司的投資機會,這些公司能夠帶給投資人的回報,往往都是一些很誇張的倍數(Ex: Tesla公司),如果能踏進美股世界,能挖出來的寶藏應該會比台股多出很多。 硬體思維與軟體思維的差異 台灣能從以前農業社會進到目前比較先進的社會,主要靠的就是電子類股在過去幾年在世界產業鏈上打下的基礎,也就是台灣經濟過去能夠起飛,主要就是仰賴電子零組件代工以及半導體產業的蓬勃發展。 不過這樣的成功模式,也同時讓台灣的產業發展跟視野被限制住。主要的發展項目以硬體製造為主,這樣的產業雖然能賺到錢,只是通常毛利率不高,往往都需要靠擴大規模來換取較佳的獲利,而真正獲取最多的利潤是下單給台灣廠商幫忙代工的那些歐美的系統商,像是蘋果跟Google等等。這些公司能夠賺取高利潤,就是靠其高附加價值的軟體服務來帶動硬體的銷售,獲利主要來自高毛利的軟體服務,硬體僅是其擴大軟體服務的管道。 雖然這點有很多專家學者早就發現並且點出來了,但是由於台灣的就業環境受到產業特性的影響,還是以硬體設計製造為主,造就軟體以及系統整合的人才,薪資水準長期無法跟硬體設計方面的產業競爭(Ex: IC設計公司),也導致台灣大學科系排名還是長期看到電機系會高於資工系,並且就算資工系的人才畢業後,也都會因為薪資水準考量而往IC設計公司或是硬體製造的公司擠(例如:台積電),而比較少往會往純軟公司發展。 這樣的現象在美國卻是相反的,美國大部分頂尖的理工人才都往CS(Computer science)的相關科系走,這些頂尖人才畢業之後除了進到Google微軟的這些大型公司之外,也會有許多人加入軟體的新創公司,這也讓美股市場有許多新創的軟體公司跟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的公司可以當作選擇標地。 這些以軟體產品以及服務的公司往往能創造出高毛利高利潤的財務表現,並且因為軟體服務的特性,其開發出產品或是服務之後,基本上後續的市場銷售所需的成本是非常低的,(因為不像硬體製造還是有原料成本的考量),這也讓這類型公司有所謂滾雪球效應,一旦業績開始有起色,往往都能很快的有爆炸性的業績或是獲利的成長,對於投資人來說,也就會看到狂飆的股價作為投資的回報。 而台股的投資標的,基本上幾乎沒有軟體以及軟體平台服務業的投資標得,主要資金板塊都還是流入硬體製造以及電子零組件的個股上,這也是我覺得台股跟美股一個很大的差異。 主管機關管理法規的差異 台灣目前對於金融管理的相關法規還是相對比較沒有彈性的,這也限制了許多FinTech相關新創公司的發展,最近期的例子就是街口支付推出的託付寶服務,因為其喊出了預期收益的文宣,就被金管會盯上,日前也引起軒然大波。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到,雖然金管會的出發點是良善的,主要目地是替投資大眾把關是否這些服務涉及金融詐騙或是違法吸金的行為,但是這就像是一把雙面刃,也另一方面限制了FinTech公司所開發的創新金融服務架構,因為往往跟金管會的溝通往來曠日廢時,無法在最快的速度推出市場,就有可能錯過最好的市場機會,這點也值得我們反思,台灣關於金融監理法規跟新創事業之間是不是能有更好的平衡點。 必須老實說,美國的金融監理法規勳仔並不熟,但是勳仔著實在美股市場看到許多的類Fintech公司,能提供一些創新的服務,像是最近也很火紅的Square(美股代號:SQ)公司,其下的Cash app除了可以當作像是Line Pay等等的行動支付功能之外,也可以直接用來買基金跟股票,勳仔直覺來想,這樣的服務在台灣要能夠申請通過,可能也會曠日廢時,也有可能被迫閹割或是修改部分功能來符合台灣法規,這樣就會失去完整的創新精神了。 心得與後記: 除了之前文章提到的台股跟美股的差異性,勳仔認為這篇文章提到的三點也是台股跟美股投資機會的一些比較大的差異,以我自己的角度,絕對鼓勵台股投資朋友們可以鼓起勇氣踏入美股的領域,我很有信心投資朋友們會發現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並且可以培養自己關心國際時事以及產業潮流的世界觀。 至於從台股前進美股的管道主要有兩個,一個是直接在網路上去開海外券商的投資戶頭,比較知名的有Firstrade/TD/嘉信/IB等等,另一個則是利用台灣券商提供的複委託服務。 網路上已經有許多文章在介紹這兩者的優與劣,大致上不出手續費,匯費成本,遺產繼承以及美股退稅等等的範疇,勳仔之後有機會也可以在寫一篇文章說明得比較詳細。不過就在前幾個禮拜新聞報導出來,檢調單位認定海外投資平台etoro在台灣是違法招攬,而移送調查,這也讓一些有投資美股的朋友議論紛紛。 因為其實在更早之前,基本上主管機關就已經認定上述提到的那些海外券商在台灣都是違法招攬客戶的,換句話說,在台灣要投資美股,照政府法規,其實投資朋友只能走複委託這條路,但是目前複委託的架構基本上許多法規都還沒有跟上世界潮流,而且也因為"複"委託這種模式,投資人勢必要付出許多成本給提供這些服務的台灣券商,對於短線投資人來說,這幾乎不可能獲利,這也是台灣投資人迫切希望主管機關能做的一些改革。 如同前面所述,目前台灣唯一"合法"的投資美股管道是透過台灣本地證券商的複委託來購買美股的標的,但是先不論目前複委託的高手續費問題,目前主管機關連複委託可以購買的投資標得也都做了限制。 今年六月多,台灣的金管會發函給各國內經營複委託業務的證券商,載明由於之前法規定的投資受益憑證範疇僅限於ETF,所以從6/1起台灣複委託再也不能買進CEF (Closed End Fund)封閉式基金,至於CEF是什麼勳仔有機會再幫大家介紹,不過CEF在之前是許多配置美股現金流的投資朋友手上可能會持有的投資商品,如今因為一個跟不上潮流的保守法規,讓想"合法"透過複委託配置CEF的朋友們,完全被封鎖而不得其門而入。 勳仔認為政府放出大動作調查etoro的含意,還是宣示意味濃厚,主要是提醒投資人如果台灣跟這些海外券商出現投資糾紛,因為這些券商不受政府機關監管,所以投資人僅能自行交涉,政府不會出面替你爭取權益。而並不是真的會因為投資朋友透過海外券商投資美股,就認定是違法,畢竟人民有憲法保障的財產權,只要不涉及洗錢等等國際違法行為,都應享有自由匯入匯出金錢的權利,有志前進美股的投資朋友可以不用太過於擔心。 但也因為前面提到的,海外券商不在台灣主管機關的監管範圍,所以投資朋友如果還是想透過海外券商前進美股,還是建議選擇較大且較知名的海外券商,如果受到其他國家政府的監理就會更有保障。  歡迎加入「勳仔的理財小角落」fb粉絲團,接收最新文章資訊,原文點此

為何大家都在投資美股?有這三點好處你不能不知

2020/09/16
美股 , 台股 , 新創 , 複委託 , 硬體 , 軟體

勳仔在之前的文章中有分享過台股跟美股投資上的差異,不過最近由於台股也狂飆,所以最近同事間茶餘飯後的話題也圍繞在有沒有買台積電,有沒有買聯發科等等的話題上,台股的現況是非常熱絡的,許多初學者也都開戶進場投資。

不過當勳仔在問同事知不知道FSLY或是SQ這些在美股一樣非常火熱的股票的時候,知道的同事就少很多了,我其實會覺得非常可惜,所以在寫了這篇台股跟美股的差異性來鼓勵投資朋友們勇敢踏出海外投資的第一步。

因為之前的文章已經描述過一些投資成本以及稅率等等的議題,這邊讓我們在討論看看台股跟美股在其他不同的面相。

破壞式創新的環境與氛圍

美國畢竟是科技大國,又是許多技術的領先者,再者創業風氣盛行,加上市場相對龐大,並且對於新技術的接受度也相對比較高,所以有許許多多有著非常新穎商業模式或是技術的公司在美國成立或是在美國IPO,這些公司一旦切中民眾的需求,往往都會有非常大幅度的業績成長,當然也就能夠為投資人帶回非常豐厚的回報。

舉個例子,勳子之前文章有介紹過的健身界Netflix-Peloton(美股代號:PTON)(文章連結),這家公司提出健身結合線上串流跟社群的想法就非常有趣,不過如果台灣有業者也嘗試做這類型的,一方面是市場規模太小,再來是市場接受度高不高都會是很大的挑戰。

另一個例子是結合AI跟保險公司的Lemonade Inc (美股代號:LMND),這家公司勳仔之後會比較詳細介紹,不過大致上來說它們就是結合AI的大數據分析,來處理原來保險理賠的繁複查核手續。勳仔覺得這個Idea非常酷,因為在台灣的保險公司往往對於理賠程序,都需要許多人工查核的程序,所以有時候理賠的時程會拉得很長,而這家公司利用AI的方式,利用大數據分析來快速進行理賠的過件時間,大幅度提升使用者體驗,也為其贏得許多年輕客戶的青睞。

反觀台灣,如果一樣有公司利用AI來處理這類保險理賠的事情,市場接受高不高,會不會引起其他傳統保險業者的群起圍攻,都會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目前台灣無論是創業環境的資源或是台灣內部的市場規模都較為缺乏,而許多新創事業要能夠成功,這兩點都是非常重要的,再來是台灣的社會風氣對比美國,還是相對較為保守,對於一些走破壞式創新的業者,往往會受到原先類似的傳統產業業者圍剿,導致耗費許多資源再處理這類型的同業攻訐,徒然耗費珍貴的創業資源。

所以如果我們只投資台股,就會喪失很多非常具有影響力的新創公司的投資機會,這些公司能夠帶給投資人的回報,往往都是一些很誇張的倍數(Ex: Tesla公司),如果能踏進美股世界,能挖出來的寶藏應該會比台股多出很多。

硬體思維與軟體思維的差異

台灣能從以前農業社會進到目前比較先進的社會,主要靠的就是電子類股在過去幾年在世界產業鏈上打下的基礎,也就是台灣經濟過去能夠起飛,主要就是仰賴電子零組件代工以及半導體產業的蓬勃發展。

不過這樣的成功模式,也同時讓台灣的產業發展跟視野被限制住。主要的發展項目以硬體製造為主,這樣的產業雖然能賺到錢,只是通常毛利率不高,往往都需要靠擴大規模來換取較佳的獲利,而真正獲取最多的利潤是下單給台灣廠商幫忙代工的那些歐美的系統商,像是蘋果跟Google等等。這些公司能夠賺取高利潤,就是靠其高附加價值的軟體服務來帶動硬體的銷售,獲利主要來自高毛利的軟體服務,硬體僅是其擴大軟體服務的管道。

雖然這點有很多專家學者早就發現並且點出來了,但是由於台灣的就業環境受到產業特性的影響,還是以硬體設計製造為主,造就軟體以及系統整合的人才,薪資水準長期無法跟硬體設計方面的產業競爭(Ex: IC設計公司),也導致台灣大學科系排名還是長期看到電機系會高於資工系,並且就算資工系的人才畢業後,也都會因為薪資水準考量而往IC設計公司或是硬體製造的公司擠(例如:台積電),而比較少往會往純軟公司發展。

這樣的現象在美國卻是相反的,美國大部分頂尖的理工人才都往CS(Computer science)的相關科系走,這些頂尖人才畢業之後除了進到Google微軟的這些大型公司之外,也會有許多人加入軟體的新創公司,這也讓美股市場有許多新創的軟體公司跟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的公司可以當作選擇標地

這些以軟體產品以及服務的公司往往能創造出高毛利高利潤的財務表現,並且因為軟體服務的特性,其開發出產品或是服務之後,基本上後續的市場銷售所需的成本是非常低的,(因為不像硬體製造還是有原料成本的考量),這也讓這類型公司有所謂滾雪球效應,一旦業績開始有起色,往往都能很快的有爆炸性的業績或是獲利的成長,對於投資人來說,也就會看到狂飆的股價作為投資的回報。

而台股的投資標的,基本上幾乎沒有軟體以及軟體平台服務業的投資標得,主要資金板塊都還是流入硬體製造以及電子零組件的個股上,這也是我覺得台股跟美股一個很大的差異。

主管機關管理法規的差異

台灣目前對於金融管理的相關法規還是相對比較沒有彈性的,這也限制了許多FinTech相關新創公司的發展,最近期的例子就是街口支付推出的託付寶服務,因為其喊出了預期收益的文宣,就被金管會盯上,日前也引起軒然大波。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到,雖然金管會的出發點是良善的,主要目地是替投資大眾把關是否這些服務涉及金融詐騙或是違法吸金的行為,但是這就像是一把雙面刃,也另一方面限制了FinTech公司所開發的創新金融服務架構,因為往往跟金管會的溝通往來曠日廢時,無法在最快的速度推出市場,就有可能錯過最好的市場機會,這點也值得我們反思,台灣關於金融監理法規跟新創事業之間是不是能有更好的平衡點。

必須老實說,美國的金融監理法規勳仔並不熟,但是勳仔著實在美股市場看到許多的類Fintech公司,能提供一些創新的服務,像是最近也很火紅的Square(美股代號:SQ)公司,其下的Cash app除了可以當作像是Line Pay等等的行動支付功能之外,也可以直接用來買基金跟股票,勳仔直覺來想,這樣的服務在台灣要能夠申請通過,可能也會曠日廢時,也有可能被迫閹割或是修改部分功能來符合台灣法規,這樣就會失去完整的創新精神了。

心得與後記:

除了之前文章提到的台股跟美股的差異性,勳仔認為這篇文章提到的三點也是台股跟美股投資機會的一些比較大的差異,以我自己的角度,絕對鼓勵台股投資朋友們可以鼓起勇氣踏入美股的領域,我很有信心投資朋友們會發現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並且可以培養自己關心國際時事以及產業潮流的世界觀。

至於從台股前進美股的管道主要有兩個,一個是直接在網路上去開海外券商的投資戶頭,比較知名的有Firstrade/TD/嘉信/IB等等,另一個則是利用台灣券商提供的複委託服務。

網路上已經有許多文章在介紹這兩者的優與劣,大致上不出手續費,匯費成本,遺產繼承以及美股退稅等等的範疇,勳仔之後有機會也可以在寫一篇文章說明得比較詳細。不過就在前幾個禮拜新聞報導出來,檢調單位認定海外投資平台etoro在台灣是違法招攬,而移送調查,這也讓一些有投資美股的朋友議論紛紛。

因為其實在更早之前,基本上主管機關就已經認定上述提到的那些海外券商在台灣都是違法招攬客戶的,換句話說,在台灣要投資美股,照政府法規,其實投資朋友只能走複委託這條路,但是目前複委託的架構基本上許多法規都還沒有跟上世界潮流,而且也因為"複"委託這種模式,投資人勢必要付出許多成本給提供這些服務的台灣券商,對於短線投資人來說,這幾乎不可能獲利,這也是台灣投資人迫切希望主管機關能做的一些改革。

如同前面所述,目前台灣唯一"合法"的投資美股管道是透過台灣本地證券商的複委託來購買美股的標的,但是先不論目前複委託的高手續費問題,目前主管機關連複委託可以購買的投資標得也都做了限制。

今年六月多,台灣的金管會發函給各國內經營複委託業務的證券商,載明由於之前法規定的投資受益憑證範疇僅限於ETF,所以從6/1起台灣複委託再也不能買進CEF (Closed End Fund)封閉式基金,至於CEF是什麼勳仔有機會再幫大家介紹,不過CEF在之前是許多配置美股現金流的投資朋友手上可能會持有的投資商品,如今因為一個跟不上潮流的保守法規,讓想"合法"透過複委託配置CEF的朋友們,完全被封鎖而不得其門而入。

勳仔認為政府放出大動作調查etoro的含意,還是宣示意味濃厚,主要是提醒投資人如果台灣跟這些海外券商出現投資糾紛,因為這些券商不受政府機關監管,所以投資人僅能自行交涉,政府不會出面替你爭取權益。而並不是真的會因為投資朋友透過海外券商投資美股,就認定是違法,畢竟人民有憲法保障的財產權,只要不涉及洗錢等等國際違法行為,都應享有自由匯入匯出金錢的權利,有志前進美股的投資朋友可以不用太過於擔心。

但也因為前面提到的,海外券商不在台灣主管機關的監管範圍,所以投資朋友如果還是想透過海外券商前進美股,還是建議選擇較大且較知名的海外券商,如果受到其他國家政府的監理就會更有保障

 歡迎加入「勳仔的理財小角落」fb粉絲團,接收最新文章資訊,原文點此

money-640x250.jpg


理財工具推薦

下載手機載具-雲端發票APP

發票獎金自動入帳

[比官方更官方的發票APP]
4500萬電子發票加開獎金等你拿
悠遊卡/一卡通/iCash歸戶消費自動同步
介面超清爽、無廣告、不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