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保險獎 精選頻道 購物車(0) 序號開通 影音課程 登入/註冊
當我們在探討與推估未來高齡者的照護需求時,都有一個常見的假設,就是未來的老人與我們眼前看到的老人,有著相同的樣貌,因此推估照護需求與健保支出的曲線都是直線上漲。但,新世代的「老人」(必須加引號,因為這個名詞的使用在未來可能會漸有爭議)卻極可能翻轉我們對於未來世界的想像。 回顧社會上的各項活動,你會發現,高齡長者不單單只是社會中被照顧的人群,更是有能力照顧別人的人。看看散布在社區的各個慈濟資源回收站志工,災難事件發生時出錢、出力最多的人,幾乎都是白髮蒼蒼的長者。 年長者對社會經濟的貢獻超乎想像 2013年,蘇格蘭財政部長公開指出,如果高齡者不再參與志工來服務社會,許多社會上的公益團體可能都無法生存。這是對於高齡者參與社會及服務社會的肯定,更重要的是這些高齡者在公益團體的奉獻,所呈現的是另一種社會生產力。 戰後嬰兒潮世代已經邁入「法定老人」(65歲以上)期,然而,他們大多維持健康、有較好的教育,也有健康強壯的身體,因此許多長者仍積極參與社會,也不需要政府任何的照顧服務支持。一般來說,年齡的增長固然會增加照顧服務的需求,以及社會福利的支出,不過,卻也有越來越多的長輩,不僅不太需要政府提供的照顧,反而仍持續貢獻社會,為社會付出。 2011年英國《衛報》專欄作家David Brindle,在一份以高齡世代為主題的研究報告中指出,高齡者應該被視為「社會資產」,而非「社會消耗品」(Older People Are an Asset, Not a Drain),為高齡者的社會形象提出正面的論述。 該研究主要是分析高齡世代在現代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David Brindle將高齡者相關的稅收、購買力、照顧責任與志工付出等等合併計算,發現高齡世代對整個英國社會的貢獻,比國家預算支出在高齡者身上,足足高出400億英鎊。 報告也指出,2030年當整個戰後嬰兒潮世代(1945~1965年出生)都進入退休階段的時候,他們對於英國經濟的貢獻,可能每年會高達750億英鎊,而這些長輩也將更加健康與活躍,對於正式或非正式的社會志工,乃至於參與正式的有給薪工作都會明顯提升,對於國家的整體經濟發展影響力將會更大。更何況他們將掌握這社會中大多數的財富,擁有極強的購買力,對於社會的貢獻也更大。 老人不再是印象中的「老古董」 研究調查發現,高齡者在一般媒體的形象中,常常是需要協助、照顧、體弱多病、老態龍鍾的樣貌,也牽動社會對於長輩的既定印象。雖然英國的調查指出現今長輩的樣貌早與社會既定形象不同,但是,高齡者主觀的感受卻常常不如他們對社會的貢獻。 2011年,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指出,社會中許多高齡長者表示,他們身處以年輕人為主的社會中,一大半的高齡者覺得自己未被重視。近半的長輩表示,已經不記得前次有人問他的意見是什麼時候了。但許多高齡者並非「落伍的老人」,他們追求時尚、擁有個人生活、且活躍參與社會。 社會可能還未完全察覺此一現象,所謂的「老人」已不再是你我印象中「跟不上時代」、「學習停滯」的「老古董」,他們健康、陽光、使用網際網路、智慧手機、平板、乃至各式電子產品,也希望被徵詢意見,與青壯年人口絲毫無異。 重塑並珍視長者在未來社會的角色 媒體所描述的長者形象對於社會大眾有很深遠的影響。世界著名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曾有篇研究,是將電視影集中CPR的成功率與實際醫療場域中CPR的成功率做比較,結果發現電視影集中的CPR高達7成左右可以成功將病患救回,而醫院實際進行的CPR卻只有大約2成的病患可以被救回。 該研究指出,電視媒體對於CPR所傳遞的訊息,可能會令很多民眾在面臨急救時有著根深蒂固的錯誤印象。這就是媒體的力量。 而當我們回顧過去媒體對於高齡長者的報導,似乎也有類似的狀況,這對於社會的整體發展並沒有好處。2025年時,台灣的高齡長者(如果到那個時候還是這樣稱呼)已逾20%,屆時我們將無法忽略這高達五分之一的人口對於社會的貢獻,也無法再以社會負擔的角度來看待他們。 重塑社會對於高齡者的形象,珍視他們的貢獻與經濟力,才是正確的做法。   《Money錢》成立LINE@官方帳號囉!  趕快按下加入好友吧!  

陳亮恭:新世代「老人」和你想的不一樣

2016/04/13
老人,退休,

當我們在探討與推估未來高齡者的照護需求時,都有一個常見的假設,就是未來的老人與我們眼前看到的老人,有著相同的樣貌,因此推估照護需求與健保支出的曲線都是直線上漲。但,新世代的「老人」(必須加引號,因為這個名詞的使用在未來可能會漸有爭議)卻極可能翻轉我們對於未來世界的想像。

回顧社會上的各項活動,你會發現,高齡長者不單單只是社會中被照顧的人群,更是有能力照顧別人的人。看看散布在社區的各個慈濟資源回收站志工,災難事件發生時出錢、出力最多的人,幾乎都是白髮蒼蒼的長者。


年長者對社會經濟的貢獻超乎想像

2013年,蘇格蘭財政部長公開指出,如果高齡者不再參與志工來服務社會,許多社會上的公益團體可能都無法生存。這是對於高齡者參與社會及服務社會的肯定,更重要的是這些高齡者在公益團體的奉獻,所呈現的是另一種社會生產力。

戰後嬰兒潮世代已經邁入「法定老人」(65歲以上)期,然而,他們大多維持健康、有較好的教育,也有健康強壯的身體,因此許多長者仍積極參與社會,也不需要政府任何的照顧服務支持。一般來說,年齡的增長固然會增加照顧服務的需求,以及社會福利的支出,不過,卻也有越來越多的長輩,不僅不太需要政府提供的照顧,反而仍持續貢獻社會,為社會付出。

2011年英國《衛報》專欄作家David Brindle,在一份以高齡世代為主題的研究報告中指出,高齡者應該被視為「社會資產」,而非「社會消耗品」(Older People Are an Asset, Not a Drain),為高齡者的社會形象提出正面的論述。

該研究主要是分析高齡世代在現代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David Brindle將高齡者相關的稅收、購買力、照顧責任與志工付出等等合併計算,發現高齡世代對整個英國社會的貢獻,比國家預算支出在高齡者身上,足足高出400億英鎊。

報告也指出,2030年當整個戰後嬰兒潮世代(1945~1965年出生)都進入退休階段的時候,他們對於英國經濟的貢獻,可能每年會高達750億英鎊,而這些長輩也將更加健康與活躍,對於正式或非正式的社會志工,乃至於參與正式的有給薪工作都會明顯提升,對於國家的整體經濟發展影響力將會更大。更何況他們將掌握這社會中大多數的財富,擁有極強的購買力,對於社會的貢獻也更大。




老人不再是印象中的「老古董」

研究調查發現,高齡者在一般媒體的形象中,常常是需要協助、照顧、體弱多病、老態龍鍾的樣貌,也牽動社會對於長輩的既定印象。雖然英國的調查指出現今長輩的樣貌早與社會既定形象不同,但是,高齡者主觀的感受卻常常不如他們對社會的貢獻。

2011年,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指出,社會中許多高齡長者表示,他們身處以年輕人為主的社會中,一大半的高齡者覺得自己未被重視。近半的長輩表示,已經不記得前次有人問他的意見是什麼時候了。但許多高齡者並非「落伍的老人」,他們追求時尚、擁有個人生活、且活躍參與社會。

社會可能還未完全察覺此一現象,所謂的「老人」已不再是你我印象中「跟不上時代」、「學習停滯」的「老古董」,他們健康、陽光、使用網際網路、智慧手機、平板、乃至各式電子產品,也希望被徵詢意見,與青壯年人口絲毫無異。


重塑並珍視長者在未來社會的角色

媒體所描述的長者形象對於社會大眾有很深遠的影響。世界著名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曾有篇研究,是將電視影集中CPR的成功率與實際醫療場域中CPR的成功率做比較,結果發現電視影集中的CPR高達7成左右可以成功將病患救回,而醫院實際進行的CPR卻只有大約2成的病患可以被救回。

該研究指出,電視媒體對於CPR所傳遞的訊息,可能會令很多民眾在面臨急救時有著根深蒂固的錯誤印象。這就是媒體的力量。

而當我們回顧過去媒體對於高齡長者的報導,似乎也有類似的狀況,這對於社會的整體發展並沒有好處。2025年時,台灣的高齡長者(如果到那個時候還是這樣稱呼)已逾20%,屆時我們將無法忽略這高達五分之一的人口對於社會的貢獻,也無法再以社會負擔的角度來看待他們。

重塑社會對於高齡者的形象,珍視他們的貢獻與經濟力,才是正確的做法。

 
《Money錢》成立LINE@官方帳號囉! 

趕快按下加入好友吧!  好友人數

理財工具推薦

下載Money錢 - 理財知識隨身讀APP

提供最優質的財經文章、影音

1.股市、保險、房地產,掌握最新財經動態
2.專家、名人駐站,提供深度產業分析
3.課程、影音專區,讓動手深度學習

下載【Money錢 - 理財知識隨身讀】,提前預約財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