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保險獎 精選頻道 購物車(0) 序號開通 影音課程 登入/註冊
  在凡事講求數據的年代,打開臉書、新聞頻道,常會看到用數據包裝的故事、新聞,例如年收破百萬元等,然而這些看似亮眼的數據,背後真相其實不是那麼一回事。   在經濟成長停滯、科技新貴褪色的年代,不時可聽到「年薪百萬」的竹科工程師轉行開餐飲店,一方面擺脫過去超長工時的辛勞生活,另方面又可一圓創業夢。甚至有媒體報導,高薪工程師轉行賣鬆餅,年收照樣破百萬! 生涯規劃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如果有人硬要用金錢來衡量個人工作價值,那倒也罷,但如果是這樣看數字,誤會就大了,因為鬆餅店老闆的年收入叫做「營收」,與上班族的「薪水」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投資人不論是買股票、基金,或者是投資型保單等投資工具,一定會碰到各種「數字」,了解數字背後的意義,並知道如何應用,可以量化計算成本、費用及投資報酬率。   獲利扣除成本才是真正的淨收入 以上述例子來說,上班族領到的薪水幾乎就是可支配的所得(僅須扣除所得稅、勞健保費等非消費性支出),用於日常生活的食衣住行育樂等開銷,但是轉業成為餐飲店老闆,買食材要錢、店租、水電與人力成本也是錢,賣餐飲的「收入」,不像上班族的薪水幾乎可以全部拿來花,而是必須扣除種種成本之後,剩下來的錢才是真正的「淨收入」,也就是「盈餘」。 如果賣一份鬆餅收100元,但原料、店租、水電等成本要70元,那麼經營者真正的淨收入只有30元,所謂年收100萬元,實際上只有賺到30萬元。 同理,投資人買基金、股票,不能只看帳上獲利數字,必須扣除手續費、交易稅,甚至管理費、股利所得稅、健保補充保費等「成本」,最後才是你的淨收入(盈餘)。由此可知,收入多少並不等於賺了多少,收入和盈餘是不同的概念,這是投資人在解讀數字時最常見的誤會之一。   幾%與幾個百分點意義差很大 投資人最關心的還有投資報酬率問題。假設A投資人與B投資人買股票皆年賺100萬元,看似兩位投資人功力一樣行,賺錢金額相同,不過A的本金是1,000萬元,B的本金是1億元,看似賺的錢一樣多,但是A的年投資報酬率是10%,B只有1%,其實A投資人的報酬率是B的10倍。 又假設A和B投資人皆是用1,000萬元投資股票,A的年報酬率10%,B的年報酬率5%,這時候,如果你說A的報酬率比B多5%,那麼誤會又大了!因為A年賺100萬元,B年賺50萬元,A的報酬率其實比B多了整整100%,不是5%。正確地說,A的報酬率比B多了5個百分點,這5個百分點的意義不等於5%,而是100%。由此可知,幾%未必等於幾個百分點,這是投資人在解讀數字時最常見的誤會之二。   比較基礎不同報酬率差異無法衡量 談到比較,投資人習慣用量化數字來一較高低,但是千萬不要「張飛打岳飛」,弄混比較的基礎而不自知。以上面例子來說,A和B投資人皆用1,000萬元買股,A年賺100萬元,B年賺50萬元,這時候可以說,A的投資報酬率比B多了1倍(100%),但是如果你反過來說,B的投報酬率比A少了1倍(100%),那麼誤會又大了。 從A的角度出發來比較:(100萬元-50萬元)÷50萬元×100%=100%,A比B多賺100%,也就是多賺了1倍,正確! 從B的角度出發來比較:(50萬元-100萬元)÷100萬元×100%=-50%,B比A少賺50%,也就是少賺了一半,正確! 由上可知,B的投資報酬率不是比A少了1倍,而是比A少了一半,或者說少了5成,又或是少了50%,但偏偏就不會是少了100%。由此可知,在比較數字時,不論B比A少了幾%,都不可能少到100%那麼多,更別提少2倍、3倍這種說法。了解這件事,投資人下次聽到有人說「少了2倍、3倍」,就可以客氣地問問對方,這數字到底是怎麼算出來的? 知道如何用數字來量化比較,未必能讓投資人從此一路賺錢,不過,投資市場詭譎多變,恐怕要當心有心人士用這類錯誤的數字比較,悄悄騙走你口袋裡的錢。    想看更多精彩內容,請鎖定 2020年2月號《Money錢》 

年收破100萬卻只有30萬入袋?看懂高報酬背後的數字陷阱

2020/02/19
報酬 , 成本 , 股票 , 基金 , 投資型保單 , 報酬率

 

在凡事講求數據的年代,打開臉書、新聞頻道,常會看到用數據包裝的故事、新聞,例如年收破百萬元等,然而這些看似亮眼的數據,背後真相其實不是那麼一回事。

 

在經濟成長停滯、科技新貴褪色的年代,不時可聽到「年薪百萬」的竹科工程師轉行開餐飲店,一方面擺脫過去超長工時的辛勞生活,另方面又可一圓創業夢。甚至有媒體報導,高薪工程師轉行賣鬆餅,年收照樣破百萬!

生涯規劃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如果有人硬要用金錢來衡量個人工作價值,那倒也罷,但如果是這樣看數字,誤會就大了,因為鬆餅店老闆的年收入叫做「營收」,與上班族的「薪水」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投資人不論是買股票、基金,或者是投資型保單等投資工具,一定會碰到各種「數字」,了解數字背後的意義,並知道如何應用,可以量化計算成本、費用及投資報酬率。

 

獲利扣除成本
才是真正的淨收入

以上述例子來說,上班族領到的薪水幾乎就是可支配的所得(僅須扣除所得稅、勞健保費等非消費性支出),用於日常生活的食衣住行育樂等開銷,但是轉業成為餐飲店老闆,買食材要錢、店租、水電與人力成本也是錢,賣餐飲的「收入」,不像上班族的薪水幾乎可以全部拿來花,而是必須扣除種種成本之後,剩下來的錢才是真正的「淨收入」,也就是「盈餘」。

如果賣一份鬆餅收100元,但原料、店租、水電等成本要70元,那麼經營者真正的淨收入只有30元,所謂年收100萬元,實際上只有賺到30萬元。

同理,投資人買基金、股票,不能只看帳上獲利數字,必須扣除手續費、交易稅,甚至管理費、股利所得稅、健保補充保費等「成本」,最後才是你的淨收入(盈餘)。由此可知,收入多少並不等於賺了多少,收入和盈餘是不同的概念,這是投資人在解讀數字時最常見的誤會之一。

 

幾%與幾個百分點
意義差很大

投資人最關心的還有投資報酬率問題。假設A投資人與B投資人買股票皆年賺100萬元,看似兩位投資人功力一樣行,賺錢金額相同,不過A的本金是1,000萬元,B的本金是1億元,看似賺的錢一樣多,但是A的年投資報酬率是10%,B只有1%,其實A投資人的報酬率是B的10倍。

又假設A和B投資人皆是用1,000萬元投資股票,A的年報酬率10%,B的年報酬率5%,這時候,如果你說A的報酬率比B多5%,那麼誤會又大了!因為A年賺100萬元,B年賺50萬元,A的報酬率其實比B多了整整100%,不是5%。正確地說,A的報酬率比B多了5個百分點,這5個百分點的意義不等於5%,而是100%。由此可知,幾%未必等於幾個百分點,這是投資人在解讀數字時最常見的誤會之二。

 

比較基礎不同
報酬率差異無法衡量

談到比較,投資人習慣用量化數字來一較高低,但是千萬不要「張飛打岳飛」,弄混比較的基礎而不自知。以上面例子來說,A和B投資人皆用1,000萬元買股,A年賺100萬元,B年賺50萬元,這時候可以說,A的投資報酬率比B多了1倍(100%),但是如果你反過來說,B的投報酬率比A少了1倍(100%),那麼誤會又大了。

從A的角度出發來比較:(100萬元-50萬元)÷50萬元×100%=100%,A比B多賺100%,也就是多賺了1倍,正確!

從B的角度出發來比較:(50萬元-100萬元)÷100萬元×100%=-50%,B比A少賺50%,也就是少賺了一半,正確!

由上可知,B的投資報酬率不是比A少了1倍,而是比A少了一半,或者說少了5成,又或是少了50%,但偏偏就不會是少了100%。由此可知,在比較數字時,不論B比A少了幾%,都不可能少到100%那麼多,更別提少2倍、3倍這種說法。了解這件事,投資人下次聽到有人說「少了2倍、3倍」,就可以客氣地問問對方,這數字到底是怎麼算出來的?

知道如何用數字來量化比較,未必能讓投資人從此一路賺錢,不過,投資市場詭譎多變,恐怕要當心有心人士用這類錯誤的數字比較,悄悄騙走你口袋裡的錢。

 

 想看更多精彩內容,請鎖定 2020年2月號Money錢》 

bnmoney-640x250.jpg


理財工具推薦

下載發票集點王APP

全台唯一能中獎兩次的高速對獎APP

【歡慶一週年的超狂活動正式上線】

★雙平台全榜冠軍,用戶認證、擊敗抖音
★Dcard、Ptt、多個社群網友熱情推薦
★超多好禮獎不完,點數加倍獎品爽拿!